首页 > 民族工作研究 > 民族工作

推进各民族全方位嵌入

  • 发布日期:2023-02-07 15:10
  • 来源: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在民族事务治理领域,要不断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逐步实现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重视社会建设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
  我们党历来重视社会建设。早在1940年,毛泽东就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中国共产党人的目的在于“建设一个中华民族的新社会和新国家”,其中“不但有新政治、新经济,而且有新文化”。1949年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各民族友爱合作的大家庭”。1954年颁布的首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指出,“我国各民族已经团结成为一个自由平等的民族大家庭”。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不断巩固,“各民族平等友爱合作的大家庭”“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华民族共同家园”等理念深入人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强调“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华民族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理念,强调中华民族和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的关系。
  回顾百年党史特别是新中国史,我们党在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过程中,始终高度重视民族平等,强调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各民族在社会生活中紧密联系的广度和深度前所未有。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强调推动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
  构建互嵌式社区环境
  随着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深入推进,我国进入了各民族跨区域大流动的活跃期,各民族在经济社会生活各领域交往交流交融更为频繁广泛,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的民族人口分布格局不断深化,呈现出大流动、大融居的新特点。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2020年我国流动人口3.76亿人、较2010年增加1.54亿人,城镇人口9.02亿人、较2010年增加2.36亿人,流动人口规模进一步扩大,各地民族构成更加多元。城镇化是各民族大融居水平不断提升的重要因素,城市成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场域。
  民族地区和东中部地区各族群众跨区域双向流动,极大地改变了民族分布格局,形成一大批多民族共同居住的社区。相互嵌入式居住环境为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空间保障。随着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健全,城乡社区广泛实行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推动了彼此接纳、相互包容的和谐社区环境建设,巩固和发展了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社会关系。
  完善互嵌式社会条件
  互嵌式社会条件的完善,离不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提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的领导下,我们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彰显多方面的显著优势。如,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党的科学理论,保持政治稳定,确保国家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发展人民民主,密切联系群众,紧紧依靠人民推动国家发展;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切实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和人民权利;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等等。这些制度优势不断转化为治理效能,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夯实了基础。
  互嵌式社会条件的完善,体现在社会生活各方面。例如,居住方面,我国人口大流动大融居的趋势不断增强,互嵌式居住生活环境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各族人民在祖国各地成为和睦邻居。学习方面,各民族学生在全国各地的学校共同学习、共同生活、共同成长。就业方面,各行各业都有各民族团结奋斗的身影,各项事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文化方面,反映中华民族大团结的优秀文艺作品不断涌现,成为各族群众共享的精神食粮。我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领域不断扩展,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
  深化互嵌式社会结构
  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基本形态,在社会的各种结构关系中,同社会再生产联系比较密切的有收入、就业和教育等方面的结构。深化互嵌式社会结构,要从收入、就业、教育等方面着力,不断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收入方面,我国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不断完善分配制度。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合理调节城乡、区域、不同群体间分配关系,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就业方面,我国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不断健全就业促进机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消除影响平等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和就业歧视,使人人都有通过勤奋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体现在各行各业。
  教育方面,我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不断促进教育公平。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努力让各族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各民族学生共同接受现代教育,共同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新征程上,要实施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坚持紧扣主线、服务大局,坚持总体部署、系统推进,坚持分类施策、重点突破,创新推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统筹城乡建设布局规划和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建设各族群众互嵌式居住生活的社区环境;坚持双轮驱动、双向发力,把推动东西部双向就业创业作为促进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的关键举措,创造各民族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各族群众搭建创业新平台、拓展市场新空间、提供服务新便利、提升基本国情新认知,深化互嵌式社会结构,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积极贡献。
  (作者:张少春  单位:中国社科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

电脑版|手机版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主办单位:海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

网站管理:海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办公室

技术支持:海南信息岛技术服务中心

联系电话:0898-65342356 传真:0898-65306602

廉政举报电话:0898-65377126

琼ICP备05000041号

网站标识码 :4600000006

琼公网安备:460108020003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