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民族工作研究 > 民族工作

黎族服饰及其文化内涵和价值的探析

  • 发布日期:2019-10-09 10:57
  • 来源:

海南省民族研究所 林开耀 (黎族)

摘要:黎族是最早在海南岛上繁衍生息,也是具有社会历史悠久和光彩夺目的历史文化,黎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创造和积累了独特的传统文化。而黎族服饰文化是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份,它的发展历史有据可查是在我国的商周时期历经了3000多年。黎族服饰包括妇女服饰、男子服饰、儿童服饰等。本文重点介绍黎族五大方言中的妇女、男子和儿童服饰以及服饰文化的基本内涵和价值等。黎族服饰作为黎族人民智慧和结晶,不仅仅是在历史上有过辉煌的成就,而且时至今日依然保存着绚丽多彩迷人的魅力。

关键词:黎族服饰 文化

一、黎族五大方言服饰

黎族主要分布在海南岛中南部五指山复地的63市,即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白沙黎族自治县、陵水黎族自治县、乐东黎族自治县、昌江黎族自治县和三亚市、五指山市、东方市等,也有一部分散居在海口、儋州、琼海、万宁、屯昌、澄迈、临高等汉族地区。全岛陆地面积3.4万平方公里,黎族聚居的面积有1.79万平方公里,占全省一半以上。目前在海南省少数民族人口14457万,占全省人口总数的16.67%。其中黎族人口12773万, 黎族占全省总人口的14.73% 黎族在全国56个民族当中人口排名在第18位。黎族由于所处的地域、语言、服饰、生活习俗等的差异,内部又分为哈方言、杞方言、润方言、赛方言等五大方言区,就因多方面的差异使黎族服饰种类繁多,丰富多彩。

黎族服饰曾经有过很长一段共同发展的路程,从古代的儋耳、雕题、穿胸国、榫髻跣足到现代穿筒裙的服装历史发展发展过程,都是充分征明了黎族服饰发展历史悠久,技艺精湛。在这里所说的儋耳,是指黎族人戴有大耳环的习俗,雕题是指黎族人的绣面纹身,穿胸国是指穿贯头衣的黎族人,关于上述情况一直延续到20世纪50年代初期,而贯头上衣是在宋代以前在我国海南岛黎族先民最为流行的服装。现在白沙黎族自治县境内的黎族润方言妇女依然穿戴着这种服饰。下面我们介绍五大方言的黎族服饰!

(1) 黎族哈方言服饰

黎族哈方言主要分布在海南岛南部沿海和西部及偏内陆山区,是黎族五大方言中人口最多,分布最广的一支。由于居住的地域和环境最为复杂,语言也十分丰富,哈方言即使在同一个地区也有多种不同分支的杂居,据统计约有十二个分支土语,其服饰也有十二种不同类型的款式。因此,哈方言服饰是黎族各方言中种类最多、文化内涵最丰富、区分标致最复杂的服种类。哈方言服饰是黎族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和发展过程,充分体现了哈方言黎族妇女心灵巧的结晶,其服饰不论实用或者审美等方面,都有独特风格,现在不论走进那个村庄,都可以见到黎族哈方言妇女所穿的服饰款式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特别是盛装时的黎族姑娘,在服饰中的艳丽织锦,辉映光彩夺目,尽显哈方言黎族少女的无穷魅力。哈方言服饰主要有妇女服饰、男子服饰、儿童服饰。

1、黎族哈方言妇女服饰,妇女服饰主要由筒裙、上衣、头巾和银装饰品组成,筒裙有:中筒初、长筒裙、短筒裙,有人说黎族哈方言妇女服饰的长短不一,这一点都不假,因为它款式多样,色彩和图案也非常丰富。上衣对襟,无领, 饰边等;上衣的款式也十分丰富,但多为前摆长,后摆短;上衣的衣背,在后面摆的地方绣有本民族的族微标志;罗活土语等妇女还有戴项圈和耳环。在哈方言内部,由于语言、服饰、习俗等不同,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服饰种类很多,图案常以人物纹为表现题才,动物、植物、生产工具、几何图案,都是哈方言妇女服饰的重要图案

2、黎族哈方言男子服饰,黎族哈方言男子服饰由上衣、犊鼻裤、头巾组成。上衣是对襟无纽、无领,有短、中、长衣,衣服有长袖和短袖两种。用两块长布料缝制而成后,两侧上肩处缝着衣袖,中间开襟,上衣不缝衣领,也没有安上纽扣,但大部分男服饰都在后摆下端常留着810厘米的流苏作为装饰。有一定社会地位的首人往往头缠头巾,身穿着对开襟衣,这种衣服无领无纽,袖口绣有精美花纹图案,男上衣的后摆下端保留有传统的作为装饰的流苏。哈方言男子身所穿的是称为犊鼻裤,因为裤像字,故也称为丁字裤,这种服装是由一端三角形布和另一端至三节长短及宽窄不一样的长方形布构成,原材料是利用棉布或者是野生的火索麻布,穿戴时,三角布形贴在后腰,长方形布由后到前夹在两 腿 之间,并经下胯遮住男裆部至脐部,然后用连接在三角形布两端的系裤线夹腰系着绑牢就可。

3、黎族哈方言儿童服饰,黎族哈方言儿童服饰没有太多的讲究,主要重要在帽子,小孩的帽子的利用一块织锦布料制作而成,有精美的花纹图案,黎族男女幼儿都戴这种花帽,但女孩戴这种帽子为多数,男孩在头的前面或者背后留有一小块的黑头发,女孩也有戴黎锦的花帽,

(二)黎族杞方言服饰

黎族杞方言服饰, 杞方言服饰体系大体上是以四大土语群为基础构建起来的服饰,即保亭土语服饰、五指山土语服饰、琼中土语服饰、昌江王下土语服饰等,杞方言聚居地为分布成格局,而这四个土语群的服饰有个性又有共各有其特色。后来由于居住的条件和区域不同,加上有各种原因造成的黎族杞方言人口在历史上有较规模的迁居,以及受到黎族其他方言和汉族服饰文化的影响,使得黎族杞方言服饰出现了土语、区域或者兼容并存的特点。我们根据绪多的服饰款式及其服饰的花纹图案特征,分为四个类型:即保亭杞方言服饰、五指山杞方言服饰、琼中杞方言服饰、昌江王下杞方言服饰。

1、黎族杞方言妇女服饰, 杞方言妇女服饰主要短筒裙、中筒裙、长裙、上衣、头巾、银装饰品等组成,服饰可分为两大款式,一种是中、短筒裙配对襟上衣,另一种是长筒裙配右衽上衣。从区域分布来讲,五指山市、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昌江黎族自治县、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西北地区等。妇女穿戴长服饰及膝部的中、短筒裙配对襟开胸上衣;这一地区服饰中的筒裙及其上衣的图案丰富多彩,多以人纹为主体,并大量采用动物纹、植物纹、几何纹的构思理念,来反映黎族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的思想;上衣,在背面的图案和筒裙对接构成了有祖先崇拜为主与自然崇拜为辅的画面的图案。在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东南部和陵水黎族自治县西北部地区的杞方言妇女穿戴服饰长筒裙配右衽上衣。这一地区的杞方言妇女服饰,款式接近赛方言妇女服饰,但又与赛方言妇女服饰又有所区别,其筒裙有通体织花纹和裙头、裙尾织有花纹图案两种服饰款式。图案有人形纹、蛙纹、米粒纹、水波纹、藤子纹等,因这些多是平地故筒裙长而宽。上衣为低领、圆形右衽长袖,有镶边,纽扣是一种布纽排列。

2、黎族杞方言男子服饰。杞方言男子服饰是由吊襜裙、上衣和头巾构成,吊襜裙是由在海南岛草棉或者野生麻纤维织成的布料, 杞方言黎语自称为,海南地方语称为,吊襜裙裁剪很简单,是由前后重叠的两条同样的布就可裁剪而成,每条吊襜裙分上下两块布片缝合起来,上片是菱形的,菱形的下部在要裁剪时必须根据个人的腰部大小而定,底边一侧缝着另一块方形布片,这块布片是同菱形的布片缝接在一起,缝合的底部边全长正好贴在身体周围。条吊襜裙穿起来分前后两片,前长后短。上衣没有领子,没有袖,也没有纽扣,仅有一条小小的带了绑系着,杞方言男子穿多敞开前胸,上衣为灰色,即自然色彩。这种衣服裁剪非常得单,只要把两块布料重叠拼排,就按身材高大进行裁剪,裁剪完成后,将两块布的一侧缝在一起,留下另一侧没有缝合就构成衣服的前面,前面上处挖个圆形做领口,圆形缝着棉布为花边,除此以外,男子上衣就没有任何的花边了,而只是在衣的后背下摆处扎着比较多的穗子,杞方言男子上衣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有袖的,另一种是没有袖的。

3、黎族杞方言儿童服饰,杞方言儿童服饰与传统服饰基本相同,不同是在儿童未能成为青年,仅用红头布缠头或者斗笠,这种斗笠是用大蒲葵叶编织成,然后再竹片来加固,这样使得斗笠牢固又耐用。

(三)黎族润方言服饰,润方言主要分布在白沙黎族自治县境内,其他市县没有润方言,润方言妇女服饰的贯头衣是与我国古代西南部族衷牢夷服饰有渊源历史,在汉代史籍中所记载,所谓穿胸之民穿胸人,指的是黎族人贯头衣。据《汉书地理志下》卷二八记载:海南岛儋耳、珠崖郡,“民皆服布如单被,穿中央为贯头贯头之说,绐于汉代,称穿衣以贯头”,一直到宋代全岛都穿贯头衣。宋代,黎族棉纺织业十分发达,史称为以织贝为业的黎族的棉纺织技艺已达最高水平,居全国前列。在这个时候,黎族服饰随之而来变化多样、色彩丰富、图案新颖而闻名于世。时至今日在白沙黎族苗族自治县境内,润方言妇女依然身穿着贯首衣,保留着古老的服饰款式。

1、黎族润方言妇女服饰,润方言妇女服饰由上衣、短筒裙、头巾构成。其妇女上衣较为独特,宽大而稍短的贯头衣是古老的服饰,这种服饰的款式领口为“V”字形,分中央前后开口,无领、无纽、长袖,上衣两侧的衣襟下摆处绣有精美的图案,上衣的袖口处也有绣着花纹。在上衣的下摆处绣的图案内容十分丰富,色彩协调绚丽,图案的花纹多以人形纹、龙纹、蛙纹最为常见,也有鹿、鸟、黄猄以各种植物纹样,刺绣工艺精湛,想象力丰富,因图案正反一样精致,故称为白沙黎族双面绣。润方言妇女穿戴的筒裙是短式筒裙,因为润方言居住在环境比较险恶,为了便于行走山区的小路,身穿的筒裙短而窄,这种短窄筒裙没有像其他黎族方言筒裙宽大,而是根据各人的身材缝制而成。裙子的要求只紧贴腰部,裙脚短及大腿,上不能遮过小腹,下没有过大腿,穿戴时不需绑扎腰带。这种短筒裙通常是由三幅彩织黎锦布料缝制而,族称为裙头、裙身、裙尾,但是同一条短筒裙里,裙头、裙身、裙尾三个部色彩图案各有不同的特色,花纹图案以红色为基调,织有人形纹,鱼纹,蛙纹,牛纹等,想象力非常的丰富,变化繁多,色彩新颖,光彩夺目。

2、黎族润方言男子服饰,润方言男子服饰有上衣、吊襜裙、缠头巾,上衣因受汉族影响较早,故男子多穿汉式服饰,有的是在汉服的基础上加于改造而成,其方法是:从汉区购买衣服,然后刺绣上各种各样的黎族花纹图案,也有将原有的布上用各色线刺绣上黎锦图案在小块棉布上面,然后缝制到上衣的背部或者口袋、衣袖等作为装饰。润方言男子吊襜裙,是用前后各一块布料制作而成,就像哈方言的犊鼻裤相似但又有区别,它是有一块近似的布料,而哈方言的犊鼻裤没有,润方言男子吊襜裙较为简单,规格不大,在穿戴时仅掩盖丑处的局部就可。润方言男子装束与其他方言的装束不同之处是用两块头巾包头,第一条是用红而宽的头巾缠在里面一层,第二条是用蓝色或者较深的色彩又较窄的头巾缠在外面,最后再扎一条织有蓝色花纹的小花缏,这样有红与蓝色彩相互衬托,就显得有调和又有对比非常鲜明,美观大方。

3、黎族润方言儿童服饰,润方言孩童服饰不多讲究,儿童到4岁后,就有男孩女孩之别,俗话说男孩趋素,女孩趋花,不是没有道理,因为女孩的服饰与妇女服饰其本一样,都是用色线绣成的, 上衣、短筒裙、头巾。是传统的贯头衣这种服饰的款式领口为“V”字形,分中央前后开口,无领、无纽、长袖,上衣两侧的衣襟下摆处绣有精美的图案,在上衣的下摆处绣的图案内容非常丰富,而男童则没有丰富的色彩。同时女童到1012岁,一般都要穿耳朵,故古时候称为儋耳,穿耳朵的时间都是在农历的二月到三月,据说这时候春暖花开,人们精神舒畅,花神也会保护,因此,这时间穿耳朵不化浓。女孩到了15岁就开始纹身,纹身和绣面是一种的习俗,自商周时代称为雕题,据《桂海虞衡志》记载:黎族绣面乃其吉礼,女年将笄,置酒会亲属,女伴自施针笔,涅为极细虫蛾花卉,而以淡粟纹编其余地,谓之绣面

(四)黎族赛方言服饰, 赛方言主要分布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东南部地区,陵水黎族自治县的西北部,少量部分散居在儋州市、三亚市和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有布配黎之称,20世纪50年未至60年代初,我国在进行民族识别和语言调查后,因曾在保亭县加茂镇确定为调查点,故也有人称为加茂黎德透黎等。赛方言服饰与其他方言一样,具有悠久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服饰的几度演变,除上衣外,筒裙侧基本保留着原有的风貌。

1、黎族赛方言妇女服饰,赛方言妇女穿长而宽的筒裙、上衣蓝色、头巾黑色,盛装时带有月形项圈、项链等组成。筒裙大小根据各人的高矮胖瘦而异,一般来说,赛方言妇女在穿筒裙时,裙子遮住小腿为宜,比例是:裙长一般在65厘米至90厘米,裙宽为54厘米至66厘米,有两种款式,一种是有裙头和裙尾的筒裙,有图案色彩分为上下;另一方是不分裙头和裙尾的筒裙,整条裙宽度基本一样,图案也不分上下。这种筒裙在穿戴时,先将套在身体一侧用一手将握,另一手将裙子折回到臀部,再将裙头边的一部分扎在身后,然后用裙带系绑紧裙头就可。这样便于在臀部形成了一个褶纹,裙底部也变得较宽,宽大的底部筒裙没有绷紧身体,便于行走和工作活动。赛方言妇女上衣各地差别不太大,目前我们所见主要有两种款式,一种是有较为古老的传统对襟上衣,这种是低领、对开襟、无纽扣的黑色衣,自织棉布制作,在裁剪时前襟长背面短,领子与衣襟接口处两边各缝有一缕红色线,以所为穿戴时系衣之用。另一种是右衽高领、长袖、排纽的上衣,俗称包胸衣,这种上衣在黎族赛方言地区随时都可以见到,很有地方民族特色。

2、黎族赛方言男子服饰,赛方言由于毗邻汉区,与汉族的交往较多,而受汉族服饰的影响较早,故上衣多穿汉服,过去时男子装束比较间单,常把发髻置在额前,但不插发梳,男子一到冬天就会用深蓝色或黑色布巾缠头上。男子上衣多是自织的棉布料或麻纤维的粗布裁剪而成,对襟、无领、无扣、长袖,在胸前仅仅用一对小绳子来代替纽扣。男子下穿着不过膝的吊襜裙,吊襜裙裁剪非常简单,把两块布重叠裁剪就可,不用缝合,在穿戴时前后各一块,一般说来前长后短。黑色的没任何图案,灰色有暗纹。

3、赛方言儿童服饰,赛方言女童服饰上衣穿右衽有低领、长袖、排纽扣,平肩滚边,衣的颜色多为蓝色和绿色,领边、襟边、袖口处滚一层有白色或者红色花边,女童喜欢以红绳结头发,下穿着长色筒裙,腰束彩带,垂于右侧。男孩上衣着对襟或右衽无领短衣,前襟有排队纽布扣。早期穿吊襜裙,后改穿汉族的长裤,腰上束有布带。

(五)黎族美孚方言服饰,美孚方言主要分布在海南岛西部的东方市、昌江黎族自治县境内,美孚方言服饰在黎族服饰中独树一帜,开胸对襟上衣、扎缬染筒裙、独特的头巾等,都是体现了黎族美孚方言服饰个性。黎族美孚方言妇女服饰的筒裙是以绞缬染织锦为主体或者说以绞缬染织锦为主要部件构成,形成具有美孚方言服饰的特色体系,丰富了黎族的服饰文化内涵。

1、黎族美孚方言妇女服饰,美孚方言妇女服饰主要由上衣服、筒裙头巾组成,上衣服对襟、无纽、长袖,仅是用一对小绳子代替纽扣,色彩多是黑色或者深蓝色。这种服饰裁剪方法很特别,服饰是由两条左右同形的方布块构成,而且这方块布能够遮住上身的前面两侧。两条布块是在背面的正中央,从上到下缝在一起。其衣领是用一块宽约6厘米的长布料裁剪,并直缝在衣服装前侧一半的地方,领边还缝着白色有棉布作为装饰,衣服的两侧的缝口和衣服袖边也是用白色棉布缝制,衣服的背后两侧有不称的棉布档背,在后背还加缝两块方块布,并且缝在后领及衣领的两侧,衣服的沿边和袖口镶有白布边。这种款式是黎族美孚方言妇女服饰与其他方言妇女服饰所没有的,也是黎族美孚方言妇女衣服的正面和背面不同地方。黎族美孚方言妇女服饰筒裙,主要有中老年筒裙、青年筒裙、儿童筒裙三种款式,在这里我们主要介绍中老年筒裙和青年筒裙。中老年筒裙是由扎结染棉织锦布料缝制而成的长筒裙。筒裙的有黑白两色的花纹图案,而且这两种色呈现有等级层次的色晕,1978年在我国福建崇安县武夷船棺出土的纺织品和新疆吐鲁番地区出土的东晋至唐代的丝绢棉织品,敦煌千佛洞壁画女供养人的衣裙上缬团花图案和唐代人物服饰花纹《簪花付仕女图》都是运用这种方法。其这种布料就是现代黎族美孚方言妇女的筒裙,这种筒裙黎族称之为纯扎染筒裙。青年筒裙,是黎族青年姑娘所穿戴的筒裙,青年筒裙是比中老年筒裙色彩较为鲜艳,它除了采用扎结染棉织锦的深蓝色外,还利用各种有色彩的棉线织成筒裙,图案是各种动物、花草等。美孚方言妇女服饰筒裙的穿戴方法和赛方言妇女的穿戴基本一样,就是说在穿戴时都要根据个人的高度胖瘦,把筒裙的一端在腰部卷叠,并在前面打一个褶折然后系紧,一般筒裙长可及脚踝。美孚方言妇女服饰筒裙是最长的一种,它是由五块幅面料缀接缝而成。筒裙从上至下的叫法与其他方言叫法不相同是:裙下(其他方言称裙头)、裙二、裙眼、裙化和裙头(其他方言称裙尾)。这五幅布料当中除了裙裙花有采色锦外,其他四幅都具有特色扎结染黎锦。

2、黎族美孚方言男子服饰,美孚方言男子服饰主要有上衣、下短裙、男子装束等,其服饰与黎族各方言男子服饰相比,都有很大的差别。但是美孚方言男子上衣与美孚方言妇女上衣基本相同,都是对襟、竖领、短袖、无纽,衣领有两块长方形布条,背部缀方布一幅,就像海军士兵上衣服饰基本一样。而黎族美孚方言男子服饰裁剪方法和女子服饰裁剪方法是一样的。这种裁剪方法很特别,它是由两条相同方布料构成能够遮住身子的前后两侧,而且这两条布是在背面的正中间,从上到下缝在一起,衣服的领前和衣袖边是一种暗褐色棉布成。这样褐色和黑色服饰放在一起显得非常的协调,美观大方,整个上衣仅设有一个扣,但有时在裁剪也没有纽扣,仅用一条小绳子来代替纽扣。美孚方言男子装束也是很有特点,它是一种把长头发挽在脑后成为发髻,然后就在脑后稍微高一点就在发簪插入发髻里,有时是用一根豪猪剌,也有用针形的骨片插头发髻里,骨片雕刻有简单的几何形图案,并涂有黑色。美孚方言男子有时候也可以用白布来代替头巾或者头戴棕榈树叶做成的大斗笠等。

3、黎族美孚方言儿童服饰,美孚方言儿童服饰男子没有多大的变化,基本上是和美孚方言男子服饰相同。但是女童服饰很有特色,女童的筒裙有纯粹扎结染的筒裙,也有彩织筒裙,它比美孚方言妇女的服饰的色彩色更为丰富,有常服和娃娃亲的女童服饰之分,娃娃亲黎族美孚方言的一种习俗。黎族美孚方言的儿童在6岁到13岁父母双方都要为自已的童男童女订娃娃亲,并为他()们举行婚礼仪式,举婚礼仪式就必须要制作儿童服装来满足娃娃亲婚姻的需求。因此,娃娃亲是比较丰富多彩的。黎族美孚方言妇女服饰图案是把日常生活所见所闻的植物及景象反映筒裙上并加命名。比如主花纹,黎语称为联庞敢联庞杠”,“联庞敢的意思指这种花织有钩刀有图案,“钩刀是代表男性的意思;而联庞杠的意思指这种花织有镰刀有图案, “镰刀代表女性的意思;联庞敢联庞杠两种款式的筒裙,在黎族美孚方言地区用途较广,它既是常服的同时又有特殊的用途,比如说,在儿童娃娃亲订时,青年男女谈恋爱将要结婚的时候,男方必须要准备好联庞敢联庞杠的筒裙各一条送给女方,作为订婚礼物,如果女方愿意接受这两条筒裙,表示双方婚姻顺利。如果说日后女方有退婚,就必须把联庞敢联庞杠的筒裙还回男方,则说明这次订婚失败。

二、黎族服饰文化内涵及其价值

黎族有五大方言的服饰都有各自显性表征,在直观形象的服饰色彩、形制、质料和结构里面都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我们在黎族方言识别和民族研究中,服饰是重要的依据和应该给予我们注意到的对象之一,也就是说它是一个不可缺少的位置。在人类生活的世界上,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服饰,而各民族的服饰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及其重要的文化价值,黎族也是如此。

(一)根据地理环境、生活方式、体现黎族服饰

黎族是一个统称,内部可分为五大方言,从服饰中可以直观地反映出着装的方言、年龄、性别、贫富等方面的差异,其中男服饰和女服饰差异特别大,而且妇女服饰绚丽多彩,具有地方民族特色。

1、地理环境是形成服饰文化取向的重要因素,地理环境的独特性往往是形成各民族文化的独特性,黎族服饰也是这样因为地理环境的形成而产生独特性,例如,白沙黎族自治县的润方言的服饰特征是与居住山区的自然环境关系密切,由于地形地貌环境恶劣,加上立体气候突,黎族润方言不论男女都身穿宽衣短裙,这样便于行走山路,而且穿脱方便,适应在环境恶劣中生活,也适应变化多端的气候。而黎族哈方言和美孚方言主要居住在沿海平原地带,男女都身穿黑衣长裙,便于行走平地,适合海洋季气候。

2、黎族五大方言都是不同的服饰款式,是由于有不同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而产生不同的服饰,而且有一些服饰是代表生产力的发展或者代表本宗族的标志。我们对于黎族织锦生产和织锦商品交换不甚发展的主要原因,就是能纺织出什么样黎锦,就缝制成什么样的服饰,生产出什么样的织物,正是黎族妇女生产水平和工艺技术的重要表现。

(二)直观反映着本民族的性别、年龄、贫富等差别,体现黎族服饰

黎族是在社会内部出现分化和私有财产的形成,而产生五大方言。黎族五大方言都有不同的服饰,各种方言不同的服饰全面地反映了黎族社会关系的发展和伦理意识的丰富,这五大方言服饰不再局限于遮风挡雨御寒冷的一种单纯的实用为目的,而是反映了进入阶级社会的生产生活的能力与区域、贫富之间的差别和一些特殊性的财产观念,我们从服饰上看,有些反映的是纯粹是男、女、老、少和辈分的差异,有的则反映家庭中的主从关系,而更多的是则是体现年龄、性别和工艺技巧的区别,当然也不可否认黎族也有存在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民族间的贫富之分。

(三)审美意识观念的体现黎族服饰

人类很早的时候便会利用自然界的物体和改造自然物以装饰自已,这就是称为审美,审美也是人类在很早以前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的一种精神欲求和能力。因此,黎族服饰,直观地反映出黎族五大方言各自不同的装饰习俗和其中蕴藏着审美的追求、审美的情操和审美的理想。它主要原在于海南岛独特的地理位置及其带有优越自然生态。海南岛是四面环海的岛屿,属于海洋性热带季风气候地区。中部属低海拔山区,四周为平原。因此,阳光充足、雨量充沛,植被原材料十分丰富,这是丰富多彩的黎族服饰的资源基础。如草棉、木棉、葛藤、树皮、苎麻、炎索麻、羊蹄藤麻等都成为黎族各方言的服饰的主要材料;人物、动物、植物、生产工具、汉字以及自然界的现象都是黎族服饰图案的来源;海贝、珍珠、鸟羽、金、银、铜等,也是被黎族各方言做成饰品来增加其服饰的装饰效果。海南岛在黎族地区,青山绿水,风景优美,环境十分宜人。特别是在境内有众多的奇花异草,珍禽异兽,青山满目苍翠。给予黎族各方言服饰提供了许多美的借鉴和启迪,每一件的织品,每一条的筒裙,在黎族各方言的服饰,处处都体现着黎族质朴的审美情感。

(四)受其他民族服饰文化的影响

任何的服饰都是不会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地变化发展着。应该说,黎服饰的演变发展历史已经有几千年,黎族服饰在宋代以前发展极为缓慢,基本上保留着周秦时期黎族服饰风貌。在宋代以后由于封建统治势力在黎族地区的加强,加上黎族社会经济与汉族贸易的进一步发展,这样使黎族服饰发展变化速度开始加快,特别是在明清时期变化更为迅速。而且从平原地区向山区发展,最为突出的是黎族赛方言服饰,因为受汉族服饰文化影响较早,变化也较大。各言黎族服饰也有不同程度的倾向。五大方言黎族男子服饰,除了杞方言和美孚方言外,其他基本都穿汉服,有一些地方则在汉服的基础上多了红色或者黑色彩头巾。黎族妇女服饰,由于与外界联系、交流日益增多,也有一定的改变。在僻居山区的黎族服饰,由于处在隔绝和相对落后的状态,则保留有较浓厚的原始服饰,但在沿海地区和汉族杂居一起黎族服饰基本上已经汉化。

(五)民族宗教的主要反映

黎族各服饰中,有相当一部分都是来自某种自然灵物崇拜和宗教信仰,我们常称这些服饰为黎族特殊服饰,在这些服饰中,往往有一些衣物、饰物、图案等,表现出强烈的民族特色,它是黎族各方言服饰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黎族特殊服饰,一般来说,它与遮羞、御寒、美观、财富等没有直接的关系,但却在服饰中拥有一种崇高而又神秘的意味,这些黎族特殊服饰所包含的文化内容,大部分都与原始自然灵物崇拜以及某种宗教信仰都有关联的,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就是直接与某种自然崇拜的原始宗教联系起来。在黎族特殊服饰所反映的自然崇拜中,有祖先崇拜、鬼神崇拜、图腾崇拜、石头崇拜,其中祖先崇拜占有居多。一方面,它反映了黎族各方言对自己祖先的怀念之心和崇拜的习俗;另一方面,表明了黎族各方言的原始宗教,是一种的习俗,同时也人为宗教信仰。

  二、结语

黎族服饰,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黎族各方言在众多的日常生活中已经不穿或者少穿过去引以为美和自豪的黎族传统服饰,取而代之的是从市场或超市购买的现成衣服。但是这并意味着黎族服饰完全从黎族生产生活中消失,没人再穿之意,恰恰相反,黎族服饰是黎族传统文化的结晶,是黎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黎族文化的外在表现和形象的展示,是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标志之一。在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的今天,黎族人民出于传统自我的需要,在婚姻、祭祀、丧葬以及过传统的节日活动时,都常常以重新穿上黎族服饰为荣,这样使其与民族生活习惯和文化活动的氛围相互吻合,从而使黎族服饰传统化的现象逐渐成为黎族民众参加重要活动的服饰。

当然了,文化的变迁是一切文化永恒的现象,随着黎族社会文化的发展以及黎族与其他民族社会和经济、文化、艺术、交流、交往的加强,黎族服饰文化始终处于不断的创新发展之中,特别是在新闻媒体和各种文化活动的传播过程中,黎族服饰的文化不论是款式或者是图案始终都有处于不断创新、发展、变化之中,在现代信息文化传播过程中,黎族的服饰文化经过不断借鉴、取舍、吸收异族文化,既形成了自本民族与地域风格,同时又逐渐汉化和时装化。 这就是黎族传统服饰现象是文化变迁过程中普遍遇到的文化抗争问题,也许是许多民族在民族服饰文化整合过程中普遍遇到的一种文化内在的心理,即使是在一些现代文明程度较高、文化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这种现象依然存在,正因为各民族普通具有这种文化抗拒的心理,才能使得各民族的优秀传统服饰文化得以保存,使人类文化服饰更增添异彩。

参考资料

[1]杨源、何星亮,民族服饰与文化遗产研究,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

[2]海南省民族研究所,黎族服饰[M],海口中,南方出版社,2013.

[3]林开耀,黎族织锦研究[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11.

[4]王学萍,黎族传统文化[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

[5]符桂花,黎族传统织锦[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5.

[6]中小学试用校本教材编委会,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M],海口:南方出版社,2013.

[7]胡亚玲,海南黎村苗寨[M],海口:海南出版社,2012.

[8]容观琼,文化人类与南方少数民族[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0.

本文件,2014年第2期武汉纺织大学《服饰导刊》发表;201612月杨武主编《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论文集》全文转载,由南方出版社出版。

电脑版|手机版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主办单位:海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

网站管理:海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办公室

技术支持:海南信息岛技术服务中心

联系电话:0898-65342356 传真:0898-65306602

廉政举报电话:0898-65377126

琼ICP备05000041号

网站标识码 :4600000006

琼公网安备:460108020003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