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民族园地 > 民族文化风情

海南省民俗风情(组图)

  • 发布日期:2015-03-20 14:49
  • 来源:

   黎族跳竹竿

  海南省,简称“琼”,陆地面积3.4万平方公里,是仅次于台湾的中国第二大岛。也是中国唯一的热带海岛省份,被称为世界上“少有的几块未被污染的净土”。岛上四季常青,森林覆盖率超过50%。海南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兼具阳光、海水、沙滩、绿色、空气五大旅游要素,具有得天独厚的热带海岛自然风光。海南省的居民,分属汉、黎、苗、回、藏、彝、壮、满、侗、瑶、白、泰、佤、畲、水、京、土、蒙古、布依、朝鲜、土家、哈尼、僳僳、高山、锡伯、门巴、纳西、仫佬、哈萨克、鄂伦春等30多个民族。世居的有黎、苗、回、汉等族。千百年来,古朴独特的民族风情使本岛社会风貌显得更加丰富多彩,其中最具有特色的便黎族与苗族的生活习俗。

  黎族的音乐歌舞

  据历史记载,黎族是海南的土著民族。早在远古时代,黎族同胞就在这块土地上刀耕火种,独特的民族文化和绚丽的织锦工艺著称于世,民风质朴、敦厚。黎族同胞主要聚居在五指山区地势较平的山麓或临河的盆地,村寨大小不等,错落有致。低矮的茅草房掩映在严严实实的椰子树与槟椰树间,在树的空隙处有用竹篱笆围成的小地方,各色蔬菜娇嫩欲滴,清澈的小溪淙淙流过房前,让人有"走进山间别墅"的感觉。槟椰是黎胞走亲访友的贵重礼物,以数目多小表示情意的厚薄。

  黎族是海南岛上最早的居民,聚居在海南岛中部山区,勤劳勇敢,能歌善舞,创造了独具特色的黎锦文化。“三月三”是黎族人民的传统节日,人们称它为谈爱日。传说,上古洪水时期,兄妹两人躲在南瓜中幸存下来。为了成家立业,他们决定分头寻找其他人,并约好来年农历三月三会合。结果几年过去两人无功而返。妹妹见找不到别人,就忍痛用竹签将自己的脸刺上花纹,又用植物染上了颜色,不让哥哥认出自己,以结夫妻,从而使种族得以延续。这也是黎族“三月三”节和纹面来历的传说。至今在东方市东方镇中方,每年农历三月三,各地的黎族青年男女汇集一起,参加“三月三”盛会,载歌载舞、谈情说爱。聪慧机智的黎族人非常酷爱音乐,满山遍野的树枝树叶也成了他们的乐器。劳作主余,聚集一处,摘片树叶便能吹出美妙的乐曲,和着舞蹈的节奏,其乐融融。山兰稻成熟之时,他们在山兰园中建起茅寮,砍原木二截悬挂,一根为“叮”音,一根为“咚”音,成了叮咚乐器。敲叮咚。时而明快活泼,如山溪水淙淙,时而急促,如狂风撼山林。夜阑人静之时,在“隆闺”中,心灵手巧的黎族少女,持一竹箫吹起了美妙动听的鼻箫,向小伙子倾诉衷肠而每逢庆丰收、贺新婚、迁新居、祭祖先时,人们敲起铜锣,击响黎鼓,跳起“招福舞”和“平安舞”,鼓声点点,憾人心魂。

  黎族的乐器均就地取材,除以上列举的,还有口弓,黎语称“改”,鼻箫是女子向心上人倾诉衷肠所用,而黎族小伙子则常常弹口弓向心爱的姑娘倾吐爱情。洞箫,为竹制吹奏乐器,仅钢笔长短。闲时,小伙子会拿出洞箫吹上一曲,自得其乐。“利咧”,黎语叫“德垒”,也是黎族富有特色的乐器,黎族男子有时上山打柴或看守山兰稻,寂寞时,摸出“利咧”,一曲既尽,心情已舒畅。不单是音乐,对黎族这样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来说,舞蹈更显得重要。无论是结婚、建房、欢度佳节,农闲娱乐或是进行宗教活动。黎族人民往往少不了用舞蹈来表达他们心中的喜怒哀乐。这些舞蹈常常从劳动生活中得来,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如《竹杆舞》、《舂米舞》、《戋铃双刀舞》、《打碗舞》,《锣鼓舞》等,还有些是宗教活动中的舞蹈.如《年舞》、《招福舞》、《捉鬼舞》、《跳娘舞》等。《舂米舞》是由黎族妇女在舂米活动中演变出来的。她们手持木杵舂米,木杵撞击着臼沿,发出有节奏的响声,“咕一叱,咕叱,咕叱,咕咕叱!咕咕叱!咕咕叱,”身体随着节奏摆动,形成优美舞姿,表现了黎族女子勤劳、温顺和柔韧的性格。《打柴舞》更是别具特色。每当黎族的三月三,或是庆丰收时,人们便聚会于晒谷场或山坡的地坪上,分成两队,一队持竿打柴,有坐、蹲、站三种,一队跳竹竿,持竿一队把竹竿有节奏地打击,跳舞者在竹竿分合的瞬间,敏捷地跳跃,并潇洒自如地作出各种优美的动作。当一对对舞者灵巧地跳出竹竿时,持竿者会高声地呼唱出“嘿!呵嘿!”场面极是豪迈洒脱,气氛热烈。黎族舞蹈历史悠久,曾被谪贬至海南的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就写诗形容过黎族的舞蹈“弯舞与黎歌,余音犹杳杳。”

  黎族人崇尚自由恋爱,婚姻有很大的自主权,往往还带有一些原始社会的遗风。黎族女子长到十四五岁,父母就会给她们搭“隆闺”(即小茅屋),让她们独住。每年三月三,黎族男女青年都会结伴游于郊野,对唱情歌。通过对歌,她们从中考察对方的才智,选中了意中人,便将他引到“隆闺”这爱的小屋中来。年轻人可以在这里谈情说爱,互赠信物。女子送给男子一条亲手织染的五彩腰带,男子送上自己磨制的骨雕或银饰,他们用这些来表达各自的心灵手巧,勇敢智慧。男女双方恋爱有一定基础后,由男方向女方提出婚姻的请求,以体现出女子的高贵。这时,男方就会派一位亲属或朋友到女方提亲。提亲的人到女方家时,先是拉拉家常,说些客套话,见机才说出婚配之事。女方家长多会征求女子的意见,他会对提亲人说“你问我女儿吧!”女子听了说“双亲觉得好我就嫁。”这就表示女方同意了,如不同意,就答:“我不想嫁人,对方送来肉我也不吃。”提亲人听了会及时赶回男方家传达女方的意见。走向山林野地,在黎村之中,您会看到一座呈乌蓬形的茅屋,这就是黎族的船形屋。船形屋中设有间隔,屋顶侧面开有天窗,门内设有三石灶,灶旁置水缸,前门屋背有放柴火的杂间。屋内还划定主人位置,铺设着自编的席子,船形屋冬天暖和,夏天少蚊子。在这样的屋子里住着,卧听山风猎猎,似有在船上的感觉。

  黎族船形屋

  人们惊奇的是,黎族深居于深山之中,宅居却为何如船状,这里还有个传说!很早以前,南海有个俚国,国王有个公主叫丹雅,丹雅嫁了三个丈夫,而三个丈夫都死了,国中的人们认为她是扫帚星下凡,要求国王处死她,当时,丹雅公主已身怀六甲,国王不忍,于是将她流放了。丹雅公主乘船飘流在海上,不知过了多少天.被风吹至海南岛,上岸后,她把船拉到岸边,又将船翻扣,用茅草覆盖在上面,演变成后来的黎族船形屋。丹雅此后在岛上定居,成了黎族先祖。

  黎族饮食习俗

  黎族竹筒饭

  黎家人热情好客,待客总要拿出自己最好的食品,如肉质鲜美的黄牛肉,芳香的竹筒饭,风味独特的“南杀”,山兰米酒更是必不可少的。黎家人好喝酒,山兰米酒家家都有酿制,是用自家山兰稻米酿制的,味道醇香可口,又称酒蜜,浓而不烈,极富有营养。黎家人喝酒很是畅快,如客人不爽,他们会认为是看不起他。喝酒一般分三巡:一巡,黎家同胞敬酒,主人把酒举在头顶上,说“喝了这碗酒我们便是朋友了。”于是仰起脖子,酒碗见底。一碗酒下肚后,大家便愉快地交谈起来,如有什么话,什么要求,趁着这时的酒兴尽管说出来,否则,酒醉后再说便无效了。黎家有个古老的规矩:“醉酒说话不算数,酒前一言诺千金。”第一巡酒过后。便可尽情畅饮,互相对饮。每次敬酒,必须一饮而尽。如酒量不大,纯朴的黎家同胞也不会勉强,你被灌醉,当众出“丑”,大家也不会看低你,反而觉得你够朋友。喝到高潮,也就是酒过三巡之后,欢乐的黎家同胞会在似醉非醉的时候,趁着酒兴,即景自编自唱起黎家山歌,这时,你会被这场景所感动,醉倒于歌海之中。

  当年苏东坡居儋州时,常常与当地的黎族百姓打成一片,纯朴善良的黎族同胞把他尊为上宾,请他喝酒。苏东坡喝了黎家蜜酒,趁兴写下一首诗:

  寂寂东坡一病翁,白头萧散满霜风。

  小儿误喜朱颜在,一笑那知是酒红。

  来访的客人,如遇到刚开坛的新酒,主人会把几支竹管插入酒坛,与客人一同吸酒饮用,那酒味醇香无比,不仅是黎家酒香,黎家人主客同吸兄弟般的情谊,更是让人陶醉。

  在海南苗族约有6万多人,分布较散。据说,海南苗族来自广西,源于瑶族,是明朝时作为军队调入海南的。又传,苗族进入海南是因避战乱逃来的。过海时,有邓、盘、蒋,李、陈五姓人家,共乘一只帆船渡海,在中途遇上风暴。是一只大鸟飞来,将船引出了旋涡,他们才到了海南岛岸边,这一天,恰好是农历三月三日。五家人上岸后散居各地.相约每年三月三日相聚以作纪念。三月三日也成了海南苗族同胞的重要节日。

  海南苗族风俗

  每年三月三日,苗族同胞与黎家人一样,盛装欢庆节日。各家还制作五色饭,(也是海南苗族的特色美食),以纪念苗族先民五姓人家。五色饭是苗族人将山兰稻米,分别用桑等植物叶浸染成黑,红、绿、黄四色米,与白色米共煮,混合制成特香佳肴。海南苗族许多生活习俗与黎族有相似之处,不过苗族人信基督教,而黎族人信鬼神。

  传统的苗族男装大襟短衣,襟向右开,颜色多为蓝、黑色。现在,男子的服饰已基本与汉族服饰一样。而苗族女子的服饰就显得精美了。

  苗族妇女的腊染技艺水平很高,能染出有各种精美图案和花鸟的衣裙、手帕和巾帽,因而苗族妇女的头饰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苗族妇女的头巾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黑布尖顶帽,帽底下有垫头,垫头上绣有精美的花纹。制作别致,深蓝色的绣着花边的尖顶头巾套在外边,帽后垂下一根红带长及腿部。另一种是小花帽,这种花帽在平常农闲、休息时,她们都爱戴,是平顶式的,做工精美,绣有花纹。

  苗族妇女很少戴耳环,盛装时才戴,手饰和脚饰也很少,没有戴颈圈的习惯。苗族衣服以深蓝及黑色为主,配以红色的腰带,下装是一条过膝的短裙,两侧有叠缝,叠裙上有美丽的图案,均是腊染而咸。小腿上,是一条长2米的棉打腿布,另有两条1米的红色彩带。打腿时,先用绑腿布缠绕于小腿上,然后用彩带结成菱形将绑腿布绑紧,彩带头的红色彩丝团垂飘于小腿之上,远看似一团火球,与上装搭配十分和谐。

  苗族的婚恋习俗与黎族有所相似。三月三,也是苗族男女择偶的日子。这一天,男女青年盛装来到山坡上,对唱情歌,相中的,可以一同夜游。男女初次交友,一般都不会告诉父母,等到恋爱关系确定后,便由男方派媒人到女方家说亲,双方父母开始商议结婚条件,女子如无兄弟,男方必须来女方家入赘,直至二老丧终;如有兄弟,男方也必须入赘二、三年,因为在苗族人看来,女婿入赘是报恩,不能省免的。

  苗族的婚礼,分别在男女所在村寨分两次举行。一般先在女方举行。新郎来到女方村寨时,往往要受到许多刁难。如女方村寨中的男女老少排队在村口,和新郎对歌,对了歌才能通过。新郎还要向人们撒“开路钱”或散发喜烟,有的村寨的姑娘故意在村口拉起绳子,新郎必须向姑娘们交“开寨费”才能进入。人们还会一路上向新郎敬酒,让他不胜酒力,出洋相取乐。进入村寨后,新郎一行人便选定村中一“落脚点”,等待举行迎亲仪式。

  傍晚时分,女方家举行隆重热烈的迎亲仪式,村里的小伙子姑娘们身着盛装,夹道欢迎送亲队伍。在粉枪和鞭炮声中,新郎与送亲人员在媒人带领下,步行到女方家门口。而后,席地摆酒庆贺,这是婚礼的高潮。婚礼完毕,男方便到女方家入赘,女婿必须勤俭持家,孝敬父母。从此,开始新的生活。

  海南回族民风

  三亚市区乘车前往天涯海角,沿途经羊栏镇,会看到一幢具有阿拉伯风格的建筑,宏大优美肃穆,那就是海南穆斯林清真寺。三亚市羊栏镇是海南穆斯林聚居地,主要分布在回辉、回新两个村庄,约有6000多人。据史学工作者考证,海南穆斯林是占城(现属越南)来的阿拉伯人后裔。随着时代的变迁,他们在与当地民族交往中,接受了当地民族文化,又保留原有民族的文化,形成了独特的习俗。

  三亚回族人讲回辉语,这是揉合当地黎语、迈话方言和原民族语言的一种方言,在我国回族中是十分独特的。回族男子的服饰与当地汉人穿着打扮无异。女人服饰却仍保留着唐宋时代妇女服饰遗风,富有特色。她们头戴大花彩色毛巾帽,以斑布为衫,纽扣从颈部沿上身右侧开,一般为8个,别具一格。她们崇尚黑、绿、蓝、白色,不喜欢花红色。回族妇女聪慧,善做生意,在海口、三亚街头常可看到她们活跃的身影。

  回族男女嗜好槟榔,男女订婚时要送槟榔。订婚后,男方征得父母同意,选吉日送1200个槟榔到女方家作订婚礼,这是回族人保留海南当地汉人的古婚俗。同时,男方还要送给女方父母八百斤挂面以及其它礼物为彩礼,彩礼交定后,双方父母共议婚期。婚期一般为五天,首天,男女双方分别在家中搭一个帆布的迎宾堂,举行“升帆”仪式。新娘则要邀请全村妇女前来洗头,傍晚时分,鸣爆竹.庆祝新婚。第二天,亲朋好友回请新娘、新郎。男宾请新郎,女宾请新娘。第三天,新娘家款待前来祝贺的宾客。第四天,新郎邀请全村人来作客,并组织迎宾队,前往女家迎亲。迎亲队伍由新郎哥哥带路。新娘出门戴黑面纱,哭泣着向父母告别。新娘过门后,新郎家请阿訇为新人主持婚礼。晚上,亲朋好友相聚庆贺,十分热闹。婚礼的第五天,新娘一大早就起来,打扫院落,下厨为炊,款待夫家兄弟姐妹,希望受到夫家的欢迎,此宴请也标志着婚礼结束。从此,新人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黎族饮食习俗

   黎族竹筒饭

  黎家人热情好客,待客总要拿出自己最好的食品,如肉质鲜美的黄牛肉,芳香的竹筒饭,风味独特的“南杀”,山兰米酒更是必不可少的。黎家人好喝酒,山兰米酒家家都有酿制,是用自家山兰稻米酿制的,味道醇香可口,又称酒蜜,浓而不烈,极富有营养。黎家人喝酒很是畅快,如客人不爽,他们会认为是看不起他。喝酒一般分三巡:一巡,黎家同胞敬酒,主人把酒举在头顶上,说“喝了这碗酒我们便是朋友了。”于是仰起脖子,酒碗见底。一碗酒下肚后,大家便愉快地交谈起来,如有什么话,什么要求,趁着这时的酒兴尽管说出来,否则,酒醉后再说便无效了。黎家有个古老的规矩:“醉酒说话不算数,酒前一言诺千金。”第一巡酒过后。便可尽情畅饮,互相对饮。每次敬酒,必须一饮而尽。如酒量不大,纯朴的黎家同胞也不会勉强,你被灌醉,当众出“丑”,大家也不会看低你,反而觉得你够朋友。喝到高潮,也就是酒过三巡之后,欢乐的黎家同胞会在似醉非醉的时候,趁着酒兴,即景自编自唱起黎家山歌,这时,你会被这场景所感动,醉倒于歌海之中。

  当年苏东坡居儋州时,常常与当地的黎族百姓打成一片,纯朴善良的黎族同胞把他尊为上宾,请他喝酒。苏东坡喝了黎家蜜酒,趁兴写下一首诗:

  寂寂东坡一病翁,白头萧散满霜风。

  小儿误喜朱颜在,一笑那知是酒红。

  来访的客人,如遇到刚开坛的新酒,主人会把几支竹管插入酒坛,与客人一同吸酒饮用,那酒味醇香无比,不仅是黎家酒香,黎家人主客同吸兄弟般的情谊,更是让人陶醉。

  在海南苗族约有6万多人,分布较散。据说,海南苗族来自广西,源于瑶族,是明朝时作为军队调入海南的。又传,苗族进入海南是因避战乱逃来的。过海时,有邓、盘、蒋,李、陈五姓人家,共乘一只帆船渡海,在中途遇上风暴。是一只大鸟飞来,将船引出了旋涡,他们才到了海南岛岸边,这一天,恰好是农历三月三日。五家人上岸后散居各地.相约每年三月三日相聚以作纪念。三月三日也成了海南苗族同胞的重要节日。

  海南苗族风俗

  每年三月三日,苗族同胞与黎家人一样,盛装欢庆节日。各家还制作五色饭,(也是海南苗族的特色美食),以纪念苗族先民五姓人家。五色饭是苗族人将山兰稻米,分别用桑等植物叶浸染成黑,红、绿、黄四色米,与白色米共煮,混合制成特香佳肴。海南苗族许多生活习俗与黎族有相似之处,不过苗族人信基督教,而黎族人信鬼神。

  传统的苗族男装大襟短衣,襟向右开,颜色多为蓝、黑色。现在,男子的服饰已基本与汉族服饰一样。而苗族女子的服饰就显得精美了。

  苗族妇女的腊染技艺水平很高,能染出有各种精美图案和花鸟的衣裙、手帕和巾帽,因而苗族妇女的头饰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苗族妇女的头巾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黑布尖顶帽,帽底下有垫头,垫头上绣有精美的花纹。制作别致,深蓝色的绣着花边的尖顶头巾套在外边,帽后垂下一根红带长及腿部。另一种是小花帽,这种花帽在平常农闲、休息时,她们都爱戴,是平顶式的,做工精美,绣有花纹。

  苗族妇女很少戴耳环,盛装时才戴,手饰和脚饰也很少,没有戴颈圈的习惯。苗族衣服以深蓝及黑色为主,配以红色的腰带,下装是一条过膝的短裙,两侧有叠缝,叠裙上有美丽的图案,均是腊染而咸。小腿上,是一条长2米的棉打腿布,另有两条1米的红色彩带。打腿时,先用绑腿布缠绕于小腿上,然后用彩带结成菱形将绑腿布绑紧,彩带头的红色彩丝团垂飘于小腿之上,远看似一团火球,与上装搭配十分和谐。

  苗族的婚恋习俗与黎族有所相似。三月三,也是苗族男女择偶的日子。这一天,男女青年盛装来到山坡上,对唱情歌,相中的,可以一同夜游。男女初次交友,一般都不会告诉父母,等到恋爱关系确定后,便由男方派媒人到女方家说亲,双方父母开始商议结婚条件,女子如无兄弟,男方必须来女方家入赘,直至二老丧终;如有兄弟,男方也必须入赘二、三年,因为在苗族人看来,女婿入赘是报恩,不能省免的。

  苗族的婚礼,分别在男女所在村寨分两次举行。一般先在女方举行。新郎来到女方村寨时,往往要受到许多刁难。如女方村寨中的男女老少排队在村口,和新郎对歌,对了歌才能通过。新郎还要向人们撒“开路钱”或散发喜烟,有的村寨的姑娘故意在村口拉起绳子,新郎必须向姑娘们交“开寨费”才能进入。人们还会一路上向新郎敬酒,让他不胜酒力,出洋相取乐。进入村寨后,新郎一行人便选定村中一“落脚点”,等待举行迎亲仪式。

  傍晚时分,女方家举行隆重热烈的迎亲仪式,村里的小伙子姑娘们身着盛装,夹道欢迎送亲队伍。在粉枪和鞭炮声中,新郎与送亲人员在媒人带领下,步行到女方家门口。而后,席地摆酒庆贺,这是婚礼的高潮。婚礼完毕,男方便到女方家入赘,女婿必须勤俭持家,孝敬父母。从此,开始新的生活。

  海南回族民风

  三亚市区乘车前往天涯海角,沿途经羊栏镇,会看到一幢具有阿拉伯风格的建筑,宏大优美肃穆,那就是海南穆斯林清真寺。三亚市羊栏镇是海南穆斯林聚居地,主要分布在回辉、回新两个村庄,约有6000多人。据史学工作者考证,海南穆斯林是占城(现属越南)来的阿拉伯人后裔。随着时代的变迁,他们在与当地民族交往中,接受了当地民族文化,又保留原有民族的文化,形成了独特的习俗。

  三亚回族人讲回辉语,这是揉合当地黎语、迈话方言和原民族语言的一种方言,在我国回族中是十分独特的。回族男子的服饰与当地汉人穿着打扮无异。女人服饰却仍保留着唐宋时代妇女服饰遗风,富有特色。她们头戴大花彩色毛巾帽,以斑布为衫,纽扣从颈部沿上身右侧开,一般为8个,别具一格。她们崇尚黑、绿、蓝、白色,不喜欢花红色。回族妇女聪慧,善做生意,在海口、三亚街头常可看到她们活跃的身影。

  回族男女嗜好槟榔,男女订婚时要送槟榔。订婚后,男方征得父母同意,选吉日送1200个槟榔到女方家作订婚礼,这是回族人保留海南当地汉人的古婚俗。同时,男方还要送给女方父母八百斤挂面以及其它礼物为彩礼,彩礼交定后,双方父母共议婚期。婚期一般为五天,首天,男女双方分别在家中搭一个帆布的迎宾堂,举行“升帆”仪式。新娘则要邀请全村妇女前来洗头,傍晚时分,鸣爆竹.庆祝新婚。第二天,亲朋好友回请新娘、新郎。男宾请新郎,女宾请新娘。第三天,新娘家款待前来祝贺的宾客。第四天,新郎邀请全村人来作客,并组织迎宾队,前往女家迎亲。迎亲队伍由新郎哥哥带路。新娘出门戴黑面纱,哭泣着向父母告别。新娘过门后,新郎家请阿訇为新人主持婚礼。晚上,亲朋好友相聚庆贺,十分热闹。婚礼的第五天,新娘一大早就起来,打扫院落,下厨为炊,款待夫家兄弟姐妹,希望受到夫家的欢迎,此宴请也标志着婚礼结束。从此,新人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海南民俗:黄流花灯

 

  黄流花灯”是元宵灯的一种。早年的黄流花灯,由于没有史料记载,究竟是从哪个年代开始形成的,民间说法不一。比较一致的答案是:黄流花灯始于清朝咸丰年间,起源于元宵闹花灯节,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黄流花灯开始时是人们为庆贺家中添了男孩而扎起小灯笼,并悬挂起来作为家中添丁的吉祥物。不管哪家兄弟多与少,凡是元宵灯会前一年内谁家出生一个男孩,都会制作一盏灯笼;生两个就制作两盏,依此类推。灯游结束后把灯笼挂在家中,直至破旧为止。当时,几代同堂的大家庭中一般都有好些个叔伯及兄弟,如是某一户人家新年里挂出6个、8个甚至10来个小灯笼,也是不足为怪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百姓花灯的制作水平日渐提高,并且逐渐形成相互攀比技艺之风。人们也不满足于单门独户地悬挂灯笼,于是便出现了先是以家族、后来是以村坊为单位的元宵灯笼、灯车(早年是牛车运载)环村游。

  过去灯游时,人们用轿子抬着自己崇拜的“驱鬼神保平安”的木质关公雕像,牛灯车和手持灯笼的队伍风风火火,锣鼓声、鞭炮声此起彼伏,夹道欢呼的人流蜂拥而至,喜庆的场面蔚为壮观。当时流传的一个说法:“今岁村里(生)男多少,元宵春游灯笼知”,就很形象地反映了“黄流花灯”当初的景况。灯车与灯游,也成为黄流花灯区别于其它地方元宵灯的两大特色,并逐渐发展成为元宵灯节中极富地方特色的独特文化现象和民俗风情。

  由于历史上的黄流花灯带有“重男轻女”、“游灯不出村”等封建迷信色彩,在解放后曾因“破四旧”而中止了近30年。直到1980年,在当地党委、政府和文化部门的重视下,着重对传统的花灯设计及制作进行大胆革新,重新组织了一批熟谙花灯制作的老灯人,集中进行了以“主题鲜明、内容健康、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为宗旨,以花灯与灯车的设计制作和内外装饰为主要“攻关”内容的“艺术创作”,使得黄流花灯元宵游这一民俗活动得以全面“复苏”,并且每隔两三年举办一次“灯展灯游”活动,一直延续到今。早期的黄流花灯,一般都是以油灯饰和灯笼为主。油灯饰就是将玻璃瓶割去上头一半,制作成能挡风的“风灯”,然后倒入一些海棠油或花生油点燃透亮便可。而牛车灯却是先将若干盏玻璃“风灯”予以设计造型,并固定在木板上,再配饰以各种颜色的纸花,用牛车拉载进行灯游。

  早年的黄流花灯,题材比较单一。除了最初的展示“今岁村里(生)男多少”、祈求“丁财两旺”之外,后来也逐渐融入了祈盼来年风调雨顺、吉庆祥和、平平安安等内容。

  在黄流花灯史上鼎鼎有名的是20世纪40年代的一盏“龙灯”:当时由黄西村老艺人陈月花等陈氏几兄弟联合制作的这盏“龙灯”,长达30余米,是用竹子、红丝布和100盏风灯扎成的,特别是固定在龙鳞片上的一盏盏发亮的风灯,在龙全身披着的红丝布的衬托下,熠熠闪烁,煞是好看,在当年的元宵灯游时,倾倒了所有观众。这盏有名的“龙灯”,是当年的陈氏兄弟为庆祝抗战胜利,赶走了日本鬼子,展示我们是龙的传人而特别制作的,它体现出博大的爱国胸怀,是黄流花灯历史上第一次思想性强、艺术性高并且大型精巧的花灯制作。

  黎族纹身

   黎族是海南岛原著民族,在海南岛的历史有三千多年,有着特有的原生态文化。但是在现代文明冲击之下,黎族许多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资源面临着传承的压力,很多宝贵的技艺和文化形态正濒临失传。保护璀璨的原生态黎族文化刻不容缓。

  纹身是海南黎族特有的习俗,是世界民族中一种罕见的原创性文化现象。纹身,黎语叫“打登”,亦叫“模欧”。海南汉语叫“绣面”或“书面”。西文则叫“打都”,是黎家人的一种传统习俗。

  最早记载海南黎族纹身的是《山海经海内南经》,文中说汉武帝于元卦元年(公元前110年)平定南越时,在海南岛设的珠崖、儋耳二郡,就有“点涅其面,画体为鳞采”,既指当时在海南岛上的黎族先民这种习俗,由此推断距今2000多年前黎族妇女就有了纹身传统。《水经注》转引晋王范所写《交广春秋》中就提到当时海南黎族“披发雕身”,宋代赵汝适在《诸蕃志》中提到“妇及笄即黥面颊”,明清时期文献中有关黎族文身的记载就更多,更为详细,有的文献中还绘有文身的图像。

  有学者评价说,黎族妇女纹身是"刻在人体上的敦煌壁画",是写在身上的历史。

  纹身是黎族一笔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目前,黎族黥身纹脸的传统渐渐淡化,九十年代后这种习俗已经根绝。目前只能在偏僻的黎寨中老年妇女中看到这种习俗的遗风。古老而独特的纹身之美,正在逐渐消失,年青女子几乎不再去纹身,手艺也已在失传,只能在历史中去回味了。2005年底,黎族文身被海南省人民政府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目前,海南省政府正在向国家文化部门申请将黎族文身文化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黎族纹身的起因,民间有许多说法。在黎族民间流传着这样的故事,远古时,洪水泛滥,老先与荷发兄妹躲进大南瓜,漂到了海南岛,兄妹俩人在岛上寻找人烟,但没有找到。为了延续后代,妹妹荷发纹身纹脸,使哥哥不能相认,于是结成夫妇。这故事与黎族创世纪的歌唱很相似。比较普遍的说法是:黎家人纹身习俗,自古以来都有定制,因为他们把纹身看成民族的标志。女人如不绣面、纹身,死后祖先不相认, 明代顾坤所撰《海搓余录》记载“祖宗不认其为子孙,则永为野鬼”。

  所以,“黎族男女周岁即纹其身”。女子只要长大到十一、二岁到十四、五岁时,都毫不例外,必须按照祖先遗留下来的特殊标志接受纹身。黎族人称为“开面”。尽管在很多人看来,皮肤上刺文身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但是刺方言文身在黎族传统中却是神圣而纯洁的,要选吉日,还有一些禁忌,一般是在秋季,还要选日子,如龙日、猪日、牛日,但不能在虫日刺纹,那是要被虫咬溃烂的。

  纹身一般是由村中的主文婆在女孩的娘家主持仪式。在女孩的房间中,主文婆用鸡毛或灯心草蘸着干香草加炭灰沤制成的蓝黑色文水,在女孩的脸、颈、身体和四肢上描画出代表本支黎族图案符号的文图。之后,主文婆用竹刺或藤梗叶做的文针按所画文图一针一针地文刺……等文水渗入女孩的皮肤中,刺上的文身就会终生保留下来。文身刺好后,主文婆还会用龙眼树叶煮成的水为女孩擦洗身体,以防感染。

  纹身时不仅图有定形、谱有法制,不同支系的黎有着不一样的纹法。黎族分五个方言系,即润方言、美孚方言、哈方言、杞方言、赛方言。其中赛方言的文身已经绝迹。各族按祖传之图案进行纹身,互不相同,绝不能假借紊乱。成为黎族不同氏族、部落的标志,黎族男青年看女性的文身图案就能知道是不是一个祖先的、能不能通婚。 例如,美孚黎妇女,以几何方形纹、泉源纹或谷粒纹组成的图案,而润黎则以树叶纹或方块形成图案。 蛙是黎族最崇拜的动物之一。黎族纹身常以青蛙作为主要图案。黎族纹身图案各有其象征意义,刺于面部两颊的几何线纹、泉源纹等称为“福魂”图案,刺于上唇的称为“吉利”图案,刺于下唇的称为“多福”图案,刺于臂上的铜线纹称为“财富”图案,刺在手腕上的双线纹称“保平安”,刺在身上的“田”形纹、谷粒纹、泉源纹,称为“福气上身”;刺于腿上的双线纹、桂树叶纹,称为“护身”等等,这些图案和名称无不带有黎族人民的良好愿望。

  

责任编辑:蓝湾小良

电脑版|手机版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主办单位:海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

网站管理:海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办公室

技术支持:海南信息岛技术服务中心

联系电话:0898-65342356 传真:0898-65306602

廉政举报电话:0898-65377126

琼ICP备05000041号

网站标识码 :4600000006

琼公网安备:460108020003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