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论研究

道德建设与身体力行

  • 发布日期:2015-03-04 15:54
  • 来源:

罗国杰

 

  道德的根本属性就是践行。离开了践行,不可能有任何真正的道德。《周易》说:“是故‘履’德之基也”,强调修德的核心就是要践履“礼”的要求,把能否践行当时的道德规范“礼”作为道德的基础。荀子说:“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国妖者,就是我们所说的“两面派”、“伪君子”,这种人口言善而身行恶,所以是危害国家的妖孽。陆象山认为:基,始也,德自行而进也,不行,则德何由而积?宋代学者刘安世说:为学唯在力行。古人说“说得一丈,不如行得一尺;说得一尺,不如行得一寸,故以行为贵”。明代王阳明更明确提出“知行合一”的命题,认为道德的唯一价值就在于“行”。他说:说某人行孝,某人知悌,必是其人已曾行孝行悌,方可称他知孝知悌。不成只是晓得些孝悌的话,便可成为知孝知悌?

  道德建设中的“行”,就是要“反身实践”和“身体力行”。只有“体诸身、见诸行”,充之为品德,凝之为人格,才能使道德成为提升个人道德境界和改善社会风气的一种巨大精神力量。如果只是空言道德的重要,“入乎耳,出乎口”,“上口不上身”、“入耳不入心”,不论怎样广泛宣传和阐发精微,结果都必然是于事无补,不能达到提高人的道德觉悟和改善社会风气的目的。

  我国的道德建设和社会风尚,从总体上来看,是在曲折中不断向前发展的。一方面,党和政府一贯提倡的“为人民服务”、“献身社会”的价值导向和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正在和已经成为我国道德建设的主流,引领着我国的社会风尚;另一方面,也要清醒地看到,趋利弃义、唯利是图的价值取向也在一部分人中弥漫,给我国的道德风尚带来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一些人的实际行为与道德要求相违背、与社会的道德理论和道德实践相脱离以及“说”与“做”相脱节等等,已经成为我国道德领域中值得注意的重要问题。

  道德上的“反身实践”和“身体力行”,要从每一个人做起。只有人人都从我做起,从身边的事情做起,才能使道德建设落到实处。与此同时,道德建设的领导者、提倡者和教育者的模范带头作用,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

  孔子曾经说过:“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扬弃其时代的局限,这句话在今天仍有其合理的因素。从社会道德风尚的变化来看,领导者、提倡者和教育者的道德,像风一样引导着社会的道德动向;老百姓的道德,就好像地上的草一样,总是跟随着领导者、提倡者和教育者的道德行为而改变着自己的道德追求。由此可见,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领导者、提倡者和教育者如果能“以身作则”、“诚敬笃行”,真正践行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那就一定能在社会上刮起阵阵强而有力的道德之风,全社会的道德风尚也会向好的方向发展。在加强道德建设中,我们一方面寄希望于人民群众的道德实践,另一方面更寄希望于道德建设的领导者、提倡者和教育者能够在身体力行上为人民群众作出表率。

 

(编辑:彭凤平

电脑版|手机版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主办单位:海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

网站管理:海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办公室

技术支持:海南信息岛技术服务中心

联系电话:0898-65342356 传真:0898-65306602

廉政举报电话:0898-65377126

琼ICP备05000041号

网站标识码 :4600000006

琼公网安备:460108020003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