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点专题 > 新中国70年,海南少数民族地区巨变【已归档】

琼中黎母山镇引进水培蔬菜产业,带动273户贫困户抱团增收

  • 发布日期:2020-08-17 14:47
  • 来源:


琼中加更村脱贫户王梅金在水培蔬菜基地种蔬菜。海南日报记者 李梦瑶 摄

8月12日一大早,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黎母山镇加更村脱贫户王梅金将自己拾掇得干干净净,穿着一双锃亮的皮鞋出了门。“去上班,就在家门口,近得很。”骑电动车沿着乡道行驶三四公里后,王梅金将车稳稳停在了位于该镇新林村的一处大棚蔬菜种植基地前。

穿着皮鞋下地干活?走进大棚,才发现里面“大有乾坤”——水泥地板上铺设有一排排特制培养架,一簇簇绿油油的蔬菜从整齐划一的定植孔中冒出来,俨然一个标准化的农业生产车间。

“我们的蔬菜是靠‘喝’管道中循环流动的水和营养液长大的,不用打农药,也不必施肥。”海南瑞中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林丛随意拎起一簇蔬菜,向海南日报记者展示定植孔内侧的模样,只见蔬菜根部直接浸泡在缓缓流动的营养液中,全然不见泥土的影子。

这种用水和营养液代替泥土的种植技术,被称为水培蔬菜,具有无农药、无污染、无公害等优势,且不受气候季节影响。近年来,这一技术在国内颇为流行,但在海南中部山区市县却并不多见。

琼中返乡创业青年林丛发现这一商机后,2019年3月将这一种植模式引进至黎母山镇,采取“公司+基地+贫困户”的模式,吸纳贫困户273户1149人通过政府扶贫资金入股,实现抱团发展。

王梅金被这一新兴产业吸引,不仅入了股,还成了基地的一名固定工人。“每月工资2800元,平时主要就是播种和采收,工作内容很简单,比我们原先下地种菜轻松多了。”王梅金笑言,如今他们穿着皮鞋进大棚干活,进去时身上干干净净,出来时身上还是干干净净,总算体验了一把“城里上班族”的感觉。

目前,该基地已建好8亩大棚,主要种植四季白菜、意大利生菜、奶白菜和上海青、金丝白菜等品种,采取“订单式”模式销往省内各市县。

让王梅金惊讶的是,水培蔬菜的生长周期在一个月左右,每轮亩产可达5000斤,按照一年采摘10轮来算,刨去运营成本后,每亩年利润可达4.86万元,远远高于传统土壤栽培产值。“今天刚采了1000多斤蔬菜,打包完直接就运往海口的商超市场,销路俏得很。”王梅金说。

在该基地现有大棚的对面,一块占地40亩的土地正在进行清理平整。“我们将在这里再搭建几个种植大棚,同时配套建设冷链包装区和低温养菌棚。”林丛介绍,届时种植蔬菜剩下的营养液可进行营养液水肥化、废养液肥料化等二次利用,形成“农作物秸秆-食用菌-废菌渣肥料化”“废菌渣饲料化-生态养殖”等生态循环农业体系。

海南日报记者了解到,该基地在建项目预计今年11月中旬完工,建成投产后水培蔬菜年产量可达70万斤以上,预计可分红金额达40万元,并为当地提供80个到100个就业岗位。

“我们会引进草莓等水培种植品类,吸引游客过来采摘。”林丛期待着,能在现有水培蔬菜产业的基础上,开发餐饮、民宿、采摘等服务项目,通过延伸产业链条,带动更多贫困群众实现从“两脚泥”到“穿皮鞋”的就业增收转变。(记者 李梦瑶)



电脑版|手机版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主办单位:海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

网站管理:海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办公室

技术支持:海南信息岛技术服务中心

联系电话:0898-65342356 传真:0898-65306602

廉政举报电话:0898-65377126

琼ICP备05000041号

网站标识码 :4600000006

琼公网安备:460108020003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