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民族工作研究 > 民族工作

壮阔大迁徙 搬出新生活

  • 发布日期:2020-08-25 10:40
  • 来源:

易地搬迁是解决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实现贫困群众跨越式发展的根本途径,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途径。

国家发展改革委新闻发言人孟玮8月17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截至目前,全国已建成集中安置区约3.5万个,建成安置住房266万多套。“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住房建设任务和配套设施扫尾工程已全部完成,建档立卡贫困搬迁群众基本实现全部入住。

作为我国易地扶贫搬迁的主战场之一,广大民族地区积极用好用活各类资金资源,因地制宜出台政策举措,着力发展产业、调整经济结构、拓展增收渠道,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

告别“旧草窝”,拥抱新生活

“以前在老家出门就是山,不管是买东西还是孩子上学都不方便,2018年搬到县城新家,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隆安县易地扶贫搬迁震东集中安置区,搬迁户赵建仟说,如今他和妻子每月收入加起来有七八千元,一家人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信心。

隆安县是今年刚摘帽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县10个乡镇有9个被列入石漠化片区范围,耕地少、生态脆弱,搬离大石山是贫困群众走向致富路的重要途径。对此,隆安县综合运用国家易地扶贫搬迁、生态移民和新型城镇化政策,在县城附近建设了广西易地扶贫搬迁人口规模最大的震东集中安置区。2018年年底,5847户约2.5万名困难群众入住新居。

“告别山旮旯只是第一步,我们还在教育、就业、社区服务等方面不断发力,让这些困难群众逐渐融入县城新生活。”隆安县委书记吴朝晖说。

在集“老、少、边、山、库”于一体的广西,许多贫困人口居住在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的石漠化山区等地,易地扶贫搬迁是摆脱贫困的重要方式。2016年起,《广西易地扶贫搬迁“十三五”规划》启动并稳步推进。截至2019年12月底,广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住房全部建设完成,506个集中安置点共安置搬迁群众16万多户71万人,提前一年完成 “十三五”时期易地扶贫搬迁规划建设和搬迁入住任务。

据介绍,截至今年5月底,广西已累计投入易地扶贫搬迁建设资金逾410亿元,71万搬出大山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已有69.12万人实现脱贫,脱贫率在97%以上。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何一个地区、任何一个民族都不能落下。贵州省92.5%的面积为山地和丘陵,73%的面积为喀斯特岩溶地貌,是全国唯一无平原支撑的省份。2015年,贵州有9000个贫困村、493万贫困人口,贫困人口数量排全国第一位。

贵州省生态移民局党组书记王应政说,从省情实际和贫困群众长远利益出发,贵州坚持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当头炮”,不断拓宽生存发展空间,从根本上改变生产生活条件,最大限度释放易地扶贫搬迁红利。

然而,“金窝银窝不如自家草窝”。自古以来,安土重迁的思想深深烙印在群众脑海里。短期内动员上百万人搬迁是何其艰难。

一遍遍讲政策、一次次摆道理、一本本算收入账……为了说服群众搬迁,贵州数万名基层干部走进田间地头,深入农家庭院,跑断了腿、说破了嘴,最终一一解开了贫困群众的心结。

“每天在居住的小区里巡逻,每顿都能吃上老伴做的拿手菜,每月还有2000多元的收入。”贵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兴义市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洒金街道栗坪社区里,年近60岁的张广顺怎么也没想到,一辈子务农的他如今在社区当上了保安,易地扶贫搬迁使他成了上班族。

张广顺生活的变迁是贵州188万移民群众的一个缩影。在实践中,贵州根据特殊的地形地貌、贫困人口分布和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围绕“人往哪里搬、钱从哪里筹、地在哪里划、房屋如何建”等问题,已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易地扶贫搬迁路子,即坚持省级统贷统还投融资机制、贫困自然村寨整体搬迁为主、城镇化集中安置、以县为单位集中建设、不让贫困户因搬迁而负债、以产定搬以岗定搬的“六个坚持”搬迁实施路径和政策框架。

经过多年的努力,贵州共建成安置点946个,累计建成住房45.39万套,安置188万人,整体搬迁贫困自然村寨10090个,上百万山区群众过上了城里人生活。

完善配套,新家园天天变样

走进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喜德县光明镇甘哈觉莫集中安置点,可以看见党群服务中心、劳动保障和就业服务中心、民风民俗活动坝子、警务室、金融网点、幼儿园、超市、医疗服务中心、日间照料中心、健身设施等。群众表示,社区的配套设施正在完善,新家园天天变样。

甘哈觉莫是喜德县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它有一个更为时尚的称谓——彝欣社区。社区总安置农户1696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399户7084人,涉及全县的9个乡(镇)33个村。

“搬进来以后,老百姓不出社区就能就医、就学、培训、娱乐,真是太方便了。”彝欣社区管委会副主任吉力阿体说,“社区离县城只有几公里,以后还要开通公交车,进城也更便捷。”

在医疗服务中心接受治疗的阿克各果说:“以前生病需要到县医院,来来回回很花时间。搬下来后,在家门口就可以看病,医药费还可以报销,非常方便。”

据统计,自2016年以来,通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四川各地不但实现了贫困人口“挪穷窝”,同时还配套建设了农村公路、入户电网和饮水管网,从根本上解决了搬迁群众住房难、行路难、用电难、人畜饮水难等问题。与此同时,安置点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升,学校、幼儿园、卫生院(所)、文化室、活动室配套设施一应俱全。

因病致贫是贵州省晴隆县三宝彝族乡群众贫困的主要原因之一。未搬迁前,全乡卫生院7名医务人员中没有一名执业医师,仅能提供门诊服务。而位于晴隆县城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阿妹戚托小镇,新建成的卫生院设有数字化预防接种门诊、肠道发热门诊、外科及全科诊室、内科儿科诊室等,并新配备了数字化X光机室、B超心电图室等,还开通了远程会诊系统,可满足上万人基本就医需求。

“以前村卫生室只能打疫苗,没有药卖。去乡卫生院看病走路要1个小时。”苗族搬迁户杨登贵说,现在走路10分钟就能到安置点卫生院,从挂号、就诊到开药,每个环节都有专门的医护人员,普通的病不出社区就能看好。

为了帮助搬迁群众尽快适应新的居住环境,移风易俗养成好的生活习惯,各地正按照有关要求,积极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不断增强群众幸福感、获得感。

兴产业促就业,增收致富“稳住心”

“搬进了城、离开了土地,怎么生活?”这是每一名搬迁群众的必答题,更是摆在每一名扶贫干部面前的头号难题。就业情况如何,直接决定了搬迁群众能否稳得住。

令人欣慰的是,随着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的推进,在各方共同努力下,“百花齐放”的就业格局让贫困群众心里逐渐有了底儿。

南山幸福社区现有各族搬迁群众1284户4983人,是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马关县因易地扶贫搬迁政策而形成的一个新社区。群众大都来自地质灾害频发的地区,或是生活条件恶劣的村寨,涉及全县10个乡镇的149个村小组。

从八寨镇搬来的李长应,在老家就是出色的种菜能手。来到南山幸福社区后,除了分配的2亩土地,他又流转了10多亩周边村寨的土地。在技术员的指导下,李长应种植了蔬菜、巴西菇等蔬菜,采用滴灌、薄膜等技术,成为社区有名的“种植专家”,社区及周边村寨的群众常向他请教种植上的难题。

从山头到城头,老乡们最关心的是收入。马关县从产业发展、就业扶贫、引进扶贫车间等入手,流转园区周边土地300亩,采取“企业+基地+农户”模式集中发展订单农业,组织102户群众发展蔬菜、巴西菇等产业,2019年实现收入300余万元。

在很多地方,短期劳务输出仍是搬迁群众的就业主渠道。

作为“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之一,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务工渠道窄,增收致富门路少。近年来,在广东省珠海市、中交集团等帮扶下,怒江州把劳务输出作为最直接、最快捷、最有效的精准脱贫方式来抓实抓牢,帮助农村贫困群众实现外出学习技能、转变观念、有稳定收入来源的奋斗目标。

据统计,目前,云南省已累计实现95%的贫困人口脱贫、95%的贫困村出列、90%的贫困县摘帽,150万人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实现“挪穷窝”“斩穷根”。

搬迁后,一些手脚勤快的群众找到了更大的就业空间。

今年35岁的旦增平措,原是西藏自治区那曲市色尼区欧玛亭嘎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2018年,他家搬进了易地扶贫集中搬迁点,住进了80平方米的房子。精通驾驶技能的他,多方筹措资金购买了一辆大卡车,在工地拉土石方,一年可挣近10万元。其他搬迁户看到“商机”,纷纷找到他“取经”。

旦增平措在小区组建起一支扶贫车队,带领大家共同致富。由于在致富带头方面贡献突出,他去年被选为依托搬迁点成立的那曲镇兴民居委会党支部副书记。“今后,我会继续发挥党员致富带头人作用,带领更多困难群众一起脱贫致富奔小康。”旦增平措说。

搬迁只是手段,脱贫才是目的。对于搬迁群众最关心的收入问题,许多安置点还采取在社区开设扶贫车间、设置公益性岗位等做法,破解就业难题,帮助群众在家门口就业。

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强化后续扶持政策支持,督促指导有关地方将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重心全面转到后续扶持上来,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细化实化各项任务举措,确保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各项措施能够真正落实到位。


电脑版|手机版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主办单位:海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

网站管理:海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办公室

技术支持:海南信息岛技术服务中心

联系电话:0898-65342356 传真:0898-65306602

廉政举报电话:0898-65377126

琼ICP备05000041号

网站标识码 :4600000006

琼公网安备:460108020003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