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点专题 > 海南民族文化“七个一”作品【已归档】 > 散文

二等奖|家乡的老古舞

  • 发布日期:2021-01-18 15:08
  • 来源:

海南省民族文化“七个一”作品征集获奖作品

家乡的老古舞

我的家乡在黎母山的白石岭脚下,它是白沙黎族自治县东边偏僻的细水乡,乡域有二百多平方公里,但人口不逾六千,就在这么个地僻人稀的深山里,竟然遗存着消失已久的黎族老古舞。近年来,众多专家学者、伶人学子都前往造访探秘,于是这就成了当地的一个亮点,人们热聊的话题。而最令我惊奇的是这古老的黎族祭祀舞居然于2010年入选了第三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我作为一个细水本地人,生于斯长于斯,但对老古舞的来历却知之甚少,印象模糊。曾记得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到坡合小学任教,在马一村有幸和老古舞传人国球爹相遇相识,此时的他已经年逾花甲,而我年方弱冠,我觉得国球爹是一个多才多艺的老人,而我自小就受到山里的民俗民风所熏陶,特别喜欢听老人唱的山歌和讲古,这便是我和国球爹能聊在一起的原因。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的交情日益深厚,终于成了不离不弃的忘年交。每逢有番薯酒出锅,他便邀我到家相酌,他那动听的黎歌至亲调便随着碗里的酒香一起飘扬起来,很醇,很美。那一条又一条古老的神话般的黎族民间故事,总是随着酒量的添加而流淌不尽,我常常听得如痴如梦,回味无穷。有一回酒酣情动之时,他竟以塑料桶代鼓,锅盖当锣,忘情地敲打起来,咚锵、咚锵、咚咚锵……鸣响声节奏强烈,拍数分明,我不由自主的抬起脚来,随着节奏做出踏地动作,他开怀大笑,他说,阿平,你懂不?这是咱黎族老古舞的锣鼓经,前人传承到我这里已近二十代了,但是我好久都没跳了,破“四旧”时一跳就会挨批斗,谁还敢跳呢?!我最怀念的还是上世纪50年代中期跟随县文化馆领导带领的黎族文艺表演队到广州参加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我们表演了黎族老古舞,观众的掌声像雷声一样的响,我们都好激动哦!说完,不知出于何种原因,他竟情不自禁的哭了起来。

这就是我对黎族老古舞的初步印象,后来我调上中学任教,再后来国球爹离世,老古舞在我的脑海里已渐渐淡薄。直至2000年来临以后,我才真正亲眼目睹了一场黎族老古舞表演的神奇风采。

那是在2005年夏季的一天,我村的王氏家族举行了一场隆重的祭祀祖先神灵活动,王家请来了本乡老古舞队,舞场就设在村头空旷地上,只见一排排竹子井然有序地竖立在宽阔平坦的地面上,竹子约有两米高,行距间有一米宽,据说共用了一千二百根竹子,难怪放眼望去展现在面前的全是直立的竹子,每根竹子顶上都插有一炷香,燃烟袅袅,特殊的香气使人浮想联翩。另一端则分两行摆放着12个舂臼,全都倒置着以底朝天,以便当案台使用,上有盛米碗一个,鸡或鸭蛋一枚,三角旗一面,燃香三支,此番布置又多了一层神秘感。

在祭祀案台前,我见到了正在忙碌的老古舞代表性传承人钟朝良和王仁召,两位老人虽到耆年,但身板还挺硬朗的,二老是在2010年被评为海南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黎族老古舞)传承人的。据介绍,得知他俩是国球爹的徒弟,自1965年跟随国球爹学习老古舞,文革期间被迫停止。在这里我还见到了久违的初中同学王有春,他现在也是白沙县黎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黎族老古舞)传承人。读初中时,由于家庭经济困难,便辍学回家务农,虽读不成书,但现在的他却担负起传承黎族老古舞的重担,据了解,为弘扬濒临消亡的老古舞技艺,他在90年代初期便拜国球爹为师,学习老古舞这项绝艺,精神实在可嘉,令人钦佩!

叙旧之间,忽闻锣鼓咚锵,唢呐声声,大锣小镲等乐器一齐奏鸣,有春说,要起师了。我忙问起师何意?他回答说就是祭祀祖先仪式开始了。这时只见朝良爹头戴方角彩帽,身着红色长袍,腰系红带站在祭台之上,吹鸣三声牛角号,右手摇动手中带环的短剑,铃铃作响,口念咒语,宣告祭祀开始。有春是舞队的领舞人,他头裹红巾,身穿红色中袍,着红裤,腰系红带,左手的食指和中指夹着一个叫“筒”的器物,右手持着一支筷子和舞队压阵人仁召爹站在祭台前朝四方跪拜,黎语把这种形式叫做“拜道场”,此时的仁召爹和有春身着一样的服装,但他手中持的却是一支拂尘,状出“鹿尾”。他俩在祭台前一起舞动起来,动作奇特,虔诚、庄重。完成一系列动作后,有春手持的筷子向前一指,迈步前行,列队在旁边等候的舞者跟随着进入竹阵里,这舞队的队员都头戴面具,打扮成各种角色,有骑着高头大马的财主,荷锄的奴子,扛枪的猎人,赶集的村姑,游手好闲的丑汉“帕秃”,傻里傻气的丑女“拜鲁”,背药囊的郎中,操大刀的强盗等十几个角色,表演者踏着锣鼓节奏在竹丛间交叉穿行,起初是慢步,渐渐的随着锣鼓敲击的节奏的变化而加速,咚锵、咚锵、锵锵咚锵、咚锵、咚锵、锵,在一阵阵中板锣鼓点声中跳起抛手舞、踢脚舞,在众多的表演者之中,最令众人发噱的是“帕秃”和“拜鲁”这两个角色,表演“帕秃”的扮成跛子,他头戴一顶破斗笠,拄着拐杖,腰间缠绑着一束用稻草编织而成的男性生殖器,他深一脚浅一脚的往前赶路,那臀部也随着失衡的脚步而向前一送一送的,动作猥亵而且十分滑稽,众人都发出阵阵欢叫声。而那个表演“拜鲁”的只见她双手提着网斗,猫着腰,东插一下西捞一下,可她总是捉不到鱼,好不容易捕到一条小鱼,刚放进别在腰间的刀篓,可那刀篓是漏底的,一装下去鱼儿就一灰溜又跑了,急得她猛追过去,但脚下好像被什么东西绊了一下,整个人跟醉酒似的踉踉跄跄的往前乱撞,这惟妙惟肖的表演,诙谐有趣,惹得众人哈哈大笑,这热烈活跃的气氛使我不由地想起本乡的一句俗语:无味就去看人跳斋。原来,观看“老古舞”也能调节人的身心平衡。

最后一个环节是在快板的鼓点声中舞队在舂臼阵,竹丛阵中做太极图形循环往复急速绕行,那阵势犹如一条长龙腾挪盘旋。啰啰啰呼呼呼,咚咚咚咚咚咚……吆喝声,欢叫声,鼓点声汇成一片,声势浩大,响彻云霄,震撼人心!

观赏了黎族老古舞,它那神奇的魅力,令我惊叹,我从没见过如此独特的舞场布置和别开生面的舞蹈表演技艺,请恕我的孤陋寡闻;但我还是深深的惊叹在那刀耕火种的年代,居住在大山深处的前人是如何的把原本古朴简陋的“占卜式”幻化为一种宗教色彩浓厚和内容丰富,撩人心弦的舞蹈表演,在此我不得不赞美我们黎族人那超凡的智慧和富有创造性的天赋,同时,我也不否认它曾经接受过汉民族宗教文化的洗礼,因为只有学好汉文化,我们黎族的传统技艺才能得到弘扬、光大!(白沙县细水乡中心学校  卓和平)


(版权声明:作品版权归海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所有,转载须注明)


电脑版|手机版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主办单位:海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

网站管理:海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办公室

技术支持:海南信息岛技术服务中心

联系电话:0898-65342356 传真:0898-65306602

廉政举报电话:0898-65377126

琼ICP备05000041号

网站标识码 :4600000006

琼公网安备:460108020003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