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民族园地 > 民族文化风情

当海南非遗与清华相遇 老手艺撞出新火花

  • 发布日期:2019-12-16 09:37
  • 来源:

当文化程度不高的海南非遗传承人碰上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教师,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他们的相遇又会给我省传统非遗文化注入什么新力量?近期,我省5位非遗传承人的清华研修之旅告一段落后,海南日报记者对清华大学有关人士进行采访。


海南省5位非遗传承人吴名驹、符林早、黄翠花、黄丽琼、冯增超(从左到右)在清华大学进行非遗技艺展演。受访者供图

“海南非遗传承人到清华大学学习后,变得越来越自信了。这样的改变与非遗传承人视野的开阔和对自己所传承技艺的价值认知是分不开的。”参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宝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创新基地”研培项目的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环境艺术系副教授汪建松表示,在清华学习期间,海南5位非遗传承人不仅学习了艺术史知识,还参加展演等活动,观看全国各地的非遗技艺和作品。除了参加日常课程,他们还参加了丰富多彩的论坛活动、参观故宫博物院和国家博物馆等。眼界的开阔和变化,让他们切实感受到了传统技艺的价值。

“在交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海南5位非遗传承人在学习过程中增强了传承非遗文化的热情和信心,加强了对自己所传承的非遗文化项目的理解,更加明确了未来的发展方向。”汪建松说,虽然在清华大学接受培训的时间不太长,但是此次培训显著提升了学员的文化自信、传承水平、研创能力与协同创新意识。

我省非遗传承人在清华大学“深造”,不仅能提升自身技艺水平,也给清华大学年轻教师们带来了新的启发。

汪建松告诉海南日报记者,不同知识体系和不同思维架构的传承者与清华年轻教师们面对面交流碰撞,可以产生出很多火花,这才是活态的非遗文化传承。两者之间能形成良好的互补。非遗传承人来自民间,扎根于传统民族文化的起源地,具备很多年轻的清华大学教师不具备的长期面对材料、工艺和技艺积累下来的认知力和感受力。此外,他们对传统文化和技艺的执着和坚守,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清华大学年轻的教师们。



黄翠花(左一)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学生展示黎族织锦技艺。阎彤摄


符林早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专属导师王悦说,很多导师都惊叹于符林早的精湛织造技艺和她对黎族美孚方言区黎锦纹样的精巧设计,这是她骨子里流淌的文化记忆。受符林早的启发,他们对非遗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在与符林早的合作中,他也会更加注重保留传承人自身所特有的文化印记和民族特色。

据了解,海南省5名非遗传承人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宝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创新基地”升级后的首批学员。谈到基地升级后非遗传承方式的变化时,汪建松表示,非遗文化早期的传承模式比较孤立,横向的穿插很少,而此次的课程研发和设想完全翻转过来,从社会生活的角度出发来反思传统非遗文化对现代生活的影响和价值。这种变化的立足点是对当代生活的深入研究和挖掘,然后再考虑融合和利用非遗文化,将非遗文化植入现代生活,形成一个比较全面系统的产业结构。这样对非遗文化的传承就不仅仅是保护方面的传承,而是形成了创新多元、自我循环和自我成长的可持续发展态势。

电脑版|手机版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主办单位:海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

网站管理:海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办公室

技术支持:海南信息岛技术服务中心

联系电话:0898-65342356 传真:0898-65306602

廉政举报电话:0898-65377126

琼ICP备05000041号

网站标识码 :4600000006

琼公网安备:460108020003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