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省海口市秀英区石山镇施茶村考察时强调,“乡村振兴要靠产业,产业发展要有特色,要走出一条人无我有、科学发展、符合自身实际的道路。”
施茶村地处火山熔岩地区,90%以上的土地被火山石覆盖,石头地土层稀薄,难以涵养水分,不宜耕种,千百年来村民都在温饱线上苦苦挣扎,为了生计村里的很多人只能外出打工。“4·13”以来,施茶村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在海南自贸港建设的大背景下,依托火山优质资源,大力发展火山石斛特色产业,深入挖掘火山文化、历史文化、非遗文化等资源,走上了一条极具特色的乡村振兴、共同致富之路,打造了海南自贸港乡村振兴样板村,发生了翻天覆地、令人振奋的变化。
如今,施茶村基础设施、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市民游客络绎不绝。
点石成金,火山石斛打造特色发展新引擎
施茶村搭乘海南自贸港建设东风,积极构建“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发展机制,相继吸引了海南胜嵘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9家企业入驻,带来了各类技术人才近70名,成立海南胜嵘(石斛)中药资源研究院,引进21名高层次人才,他们以科研为引,以发展为本,在施茶交往交流交融,积极投身乡村振兴的“大舞台”。
海南胜嵘石斛(生物科技)种苗培育产业园(火山石斛培育基地),培育出荣获国家专利的直接种植在火山石上的铁皮石斛苗以及金钗石斛、霍山石斛、鼓槌石斛等多个品种,建设完善石斛品种种质资源库,研发石斛茶、石斛化妆品、石斛人参饮品等系列产品24种,授权专利达21件,形成火山石斛集组培、育苗、种植、深加工、销售、科研完整产业链,有效推动火山石斛“产学研”一体化发展,目前火山石斛产业产值近1.6亿元,年销售收入达4600万元。
施茶村打造千亩生态有机火山石斛园,火山石斛种植面积从200亩扩大至1438亩,吸纳本村200多人就业,推动火山石斛产业实现“盆景”—“森林”—“风景”的质变转化。当翠绿的火山石斛种在黑硬的火山石头地上,维护了生态平衡,提高了荒地利用率,扮靓了村庄,更“点石成金”圆了村民们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致富梦。
火热出圈,文旅融合赋能乡村发展新动力
五年来,施茶村依托火山口国家地质公园,整合火山生态、火山人文、火山民俗、火山美食、非遗文化等火山特色,利用火山石屋、古碉楼、古石门等历史文化遗存,挖掘国群、美社、美富等3个自然村古村落和施茶亭、迈宝仙井、家风家训馆、乡贤文化展览馆等历史文化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开发火山石斛园周边游、火山古村落骑行采摘游等线路,推出“骑行+采摘”“民宿+美食”“观光+体验”等精品旅游体验项目,积极推进“一村一品”建设,初步形成全域旅游新格局。回村创业就业的村民越来越多,村民人均年收入从2017年底的1.4万元提高到了2022年底的3.3万元,5年时间人均年收入实现翻一番。
20公里火山特色旅游便道串起了施茶村8个自然村、5个火山口、9个溶洞,成为热门骑行路线;施茶村及风景路沿线特色餐饮店串联成珠,打造集餐饮美食、节能环保、火山特色、休闲娱乐、网红打卡点为一体的火山风情美食街;吸引116名返乡“新农人”通过开农家乐、办民宿等形式,盘活村民闲置农房,发展火山主题特色民宿,打造了留声机、慢生活、海南有个家等一批特色民宿和农家乐,田园变公园、农房变客房、劳作变体验;开展火山文化节、非遗文化惠民、主题研学等活动,海南八音、火山山歌等非遗文化展现独特魅力。施茶村文旅融合让历史文化、非遗文化不仅“突围破圈”,而且“热度不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切地融入现代生活、群众日常,以自身文化底蕴涵养文化自信,让市民游客对这个“桃花源”般的美丽乡村产生强烈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
保护生态,青山绿水铺就共同富裕新路径
施茶村是中国雷琼世界地质公园所在地,拥有保护良好的火山原味热带生态。施茶村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积极建设美丽乡村,通过开展保护火山石、种植黄花梨树等生态保护活动,大力推进“五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原来脏乱差的活动场所、村道都变得整洁干净,辖区8个自然村都是连片创建的省级文明生态村。“两山”理念作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本钱,融进了施茶人的生活,刻在了施茶人的心上,施茶人以绿色铺就了共同富裕道路的底色。
施茶村自然村美富村的生活污水处理站
施茶村学习浙江安吉发展生态休闲旅游和海口市龙华区斌腾村种植金钗石斛的做法,从中华民族文化蕴含的丰富生态知识和生存智慧中摸索出了“施茶经验”。施茶村发展特色产业,坚持不砍一棵树、不卖一分地,因地制宜发展火山石斛种植,带动村民发家致富,成为“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成功转化的典型案例。施茶人深知发展乡村旅游、庭院经济,推广火山历史文化,必须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基础,因此在保护好、利用好原始火山地貌景观,展现火山文化独特吸引力上下足功夫,将“风景”变成“价值”,“美丽乡村”成就“美丽经济”。如今,自带“美颜模式”的施茶村吸引着一批批市民游客前来游玩,本土人才、返乡人才在青山绿水中过上了好日子,“诗与远方”也近在眼前。
文明乡风,“里子美”绘就幸福生活新画卷
“施茶”之名源于明代成化5年(公元1469年)“丘浚施茶”的故事。明大学士丘浚回乡,在石山连接府城与澄迈一带的官道中点,见路人疲惫饥渴,无处歇脚,故在此设茶亭,施茶于路人,此亭得美名“施茶亭”,此村亦得名“施茶村”。相传宋代吕洞宾路过施茶村,向妇人迈宝讨水,虽外出挑水不易,迈宝依旧倒了清水。吕洞宾指引迈宝挖了一口井,从此世代缺水的村民在家门口喝上了清水。从“施茶亭”“迈宝仙井”到如今的“施茶驿站”,施茶独有的文化印记和乐善好施、热心相助的美好品质一直被保护和传承,文化基因为施茶村培育文明乡风,涵养美丽乡村气质,赓续历史文脉,彰显人文底蕴提供了有力支撑。
施茶村推广运用“积分制”,运行小程序,搭建积分超市,村民通过参与志愿服务、推进乡村治理等,用所得积分在积分超市换取日常生活用品,同时年终总分作为下一年“美丽庭院”“星级文明户”推选的重要依据,用“小积分”兑出“大文明”,让“不关心”变“要参与”,“村里事”变“家里事”,“一旁看”变“一起干”,形成你争我赶数字化乡村治理新模式。施茶村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倡导“民谣唱法治”,改编石山民谣山歌,融入人民调解、信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编写了《幸福和谐歌》《劝和歌》等,以接地气的民谣,创新人民调解方式,弘扬法治思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施茶村融合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造了中国村庄家风家训施茶馆、乡贤文化展览馆,村规民约和家风家训、“星级文明户”“绿色家庭”“最美婆媳”等门牌,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引导村民和市民游客见贤思齐、崇德向善,传承中华民族精神,培育文明新风尚。(海口市民族事务局 郑凌仙)
电脑版|手机版
主办单位:海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
网站管理:海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办公室
技术支持:海南信息岛技术服务中心
联系电话:0898-65342356 传真:0898-65306602
廉政举报电话:0898-65377126
琼ICP备05000041号
网站标识码 :4600000006
琼公网安备:460108020003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