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点专题 > 新中国70年,海南少数民族地区巨变【已归档】

琼中:绿色家底释放生态红利

  • 发布日期:2019-10-08 17:12
  • 来源:

琼中湾岭镇长边村风景宜人。本报记者 陈元才 摄

什寒村发展养蜂扶贫产业,助村民脱贫增收。本报记者 陈元才 摄

琼中黎母山国家森林公园新鲜的空气以及绿色健康的森林体验受到岛内外游客的追捧。本报记者 陈元才 摄

在琼中长征镇烟园村,一名蚕农正在为蚕宝宝喂食。本报记者 陈元才 摄

琼中营根镇猫尾村完成危房改造后,村庄面貌焕然一新。本报记者 陈元才 摄

   

“刚下车就感觉被青山绿水包围了,空气也特别清新。”9月中旬,一场雨林行者穿越挑战赛在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开赛,来自岛内外的上千名徒步爱好者对当地生态环境频频点赞。

与青山绿水相呼应的,是一系列久久为功的生态建设行动——落实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深化生态环境六大专项整治,加快实现全县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农村污水处理站及无害化卫生厕所全覆盖……

作为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山区市县,琼中去年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为2.78亿元,却筹集并投入了2.62亿元用于生态保护与环境整治,这在不少人看来实属意外。

为何要执着于生态保护?将美丽生态转化为“经济要素”,琼中围绕“打绿色牌,走特色路”总体发展思路,在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着力探索可持续发展道路,正用不断释放出的生态红利,给出自己的回答。

凝聚生态文明建设共识

穿行于琼中的黎村苗寨,一片深深浅浅的绿色映入眼帘,构成“三江之源”的鲜明底色。作为海南生态核心保护区,琼中肩负着为海南发展提供更大环境容量、为全省提供绿色支撑的使命,担子不可谓不重。

“我们一直牢固树立和全面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实行着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坚决不上任何触及生态红线的项目和产业。”琼中县委书记孙喆介绍,该县将生态文明建设列入党政实绩考核中,占比不小于20%,同时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和环境责任离任审计,确保在岗履责、尽职尽责,形成推进环保工作的合力。

因对非法采砂行为监管不严、巡查不实,琼中县水务局党组成员、水政监察大队大队长王能江受党内严重警告、行政记大过处分;明知非法采砂行为未及时制止,也未及时向镇政府上报,黎母山镇松涛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李海进受党内警告处分……

类似的案例,相当于给领导干部们戴上一道道生态文明的“紧箍咒”。而另一边,随着人居环境与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城乡百姓的环保意识也逐渐增强。

在长征镇万众村毛项村村民小组,一座栽种着美人蕉、菖蒲、芡须草等植物的“小花园”格外惹眼。“这是我们村的‘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家家户户产生的污水都会顺着地下管网汇入这里,经过层层净化处理后便可实现达标排放。”毛项村村小组组长吉万泽感慨,自从村里建了这样一个“小花园”,村民们渐渐改掉了乱排污水的习惯,蚊子少了,臭味也没有了,住起来别提有多舒坦。

更多的变化,还发生在城镇和乡村的垃圾桶、厕所、河道等角落。通过开展生态环境六大专项整治和生态环保工程建设,推广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农村污水处理站及无害化卫生厕所,琼中用一系列举措倒逼城乡生产、生活方式变革,正让官方与民间在生态保护观念上形成共鸣。

生态旅游聚人又吸金

藏身于黎母山和鹦哥岭之间的高山盆地,什寒村是省内海拔最高的村庄之一。虽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村民们却对这片山水爱恨交织——爱的是莽莽大山风光无限好,恨的则是千山万水阻断了发展之路。

最穷的时候,什寒村的村民曾上山砍树,种上橡胶、养起猪。到了最后,山秃了、水黑了,一年到头忙活下来,收入也不到千元。直到2009年,县有关负责人在进山走村中发出疑问:什寒如此之美,为何不能发展旅游?

宛如一声春雷,村民们猛然惊醒。很快,老支书蒋文英将自家闲置的一间房改成民宿,村民李虹办起农家乐,村妇女主任黄秋梅也在自家挂起“黎家乐饭店”的招牌。

“到了第二年,平均每月收入就达到了5000多元,遇上节假日甚至一天就能有近千元入账。”黄秋梅告诉海南日报记者,如今村里不仅成了闻名遐迩的旅游目的地,更有100多户村民不同程度参与到乡村旅游的建设与经营管理中,成就了旅游扶贫的“什寒模式”。

人均收入8年增长超16倍,什寒从“短板”到“样板”的蝶变,是琼中借由生态旅游盘活闲置生态资源的一个掠影,也给越来越多村庄里的百姓们带来改变生活的新希望。

被紧紧包裹在三面环山、一面傍水的景色里,和平镇堑对村的村民们过去只能守着几亩橡胶、槟榔林勉强度日。随着咖啡馆、农家集市、水上观光、果园采摘等休闲观光景点纷纷落成,村里闲置的宅楼借由当地浓郁的黎族风情纷纷“苏醒”,化作一间间小而精的民宿与农家乐,逐渐形成完备的旅游接待链条。

“以前惹人嫌的山和水,如今都成了游客眼中最大的旅游亮点。”堑对村村委会副主任胡开君介绍,截至目前,堑对村仅接待俄罗斯游客便达22批,村民们不光卖特产,表演黎族歌舞也能带来一笔不小的收入,全村人的日子都被旅游这把火烧得红红火火。

遵循着因山、因水、因林、因文化而制宜的原则,琼中充分挖掘每个村庄的历史遗迹、民俗文化、民居风格、生态特色等资源,打造出什寒村、堑对村、合老村、便文村等一批乡村旅游景点。2018年,琼中接待游客14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达5.902亿元。

琼中做好景区营销策划,正诠释着“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的发展之道。

林下“掘金”助农增收

一场大雨过后,在琼中长征镇什仍村养蜂合作社,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槟榔花和益智花的芬芳。老蜂农胡全昌小心翼翼地打开蜂箱,仔细查看蜂箱中的蜜蜂是否受到雨水的影响。

“这里空气清新、土壤肥沃,林子里花草种类繁多,酿出来的可都是品质上等的百花蜜。”胡全昌告诉海南日报记者,2017年合作社吸引50户贫困户抱团入股,经过一年的努力,去年年底不仅为贫困户分红15.8万元,罗凡、新寨、南什、什仍、深联等5个村集体也领到了分红共计21.4万元,一只只“嗡嗡”作响的蜜蜂俨然成了贫困群众与村庄增收的“绿色银行”。

政府要“绿”,百姓要“金”,将绿水青山转变成金山银山,长久以来,既是政府面临的难题,也是百姓的所期所盼。可作为生态保护核心区的琼中,想要致富,不能砍树、填塘、挖山,势必要寻找一条最合适的发展道路。

依托独特的气候条件和“高山、净土、生态”的资源优势,琼中大力推行林下经济,鼓励百姓在生态林、橡胶林和槟榔林等地,套种益智,养殖蜜蜂、山鸡等生态产业,正实现生态环境优化、百姓致富增收双赢。

20世纪90年代末,红毛镇黎凑村为种植木薯而大量砍伐天然林,让不少山头“秃了头”。可如今再去村里转转,会发现村民们个个都成了“护林员”。从砍树到护林,村民们态度的转变,得益于林下种植益智项目的落地。

在政府的扶持下,黎凑村村民朱兴标于2014年利用家里的橡胶、槟榔等林地,种植了10亩益智,按市场价格30元/斤计算,每亩产值可达1500元,“现在可不能乱砍树了,要是破坏了林子里的温度和光照,影响了益智生长,吃亏的可是我们自己。”朱兴标笑言,保护生态环境,如今早已是大伙的自觉行动。

2018年,琼中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1897元,比上年增加1057元,名义增长9.8%,增速排名全省第二。越来越多的农民念起“山”字经,走上特色产业发展道路,琼中正让美丽生态的价值,看得见、算得清。 (记者 李梦瑶 通讯员 林学健)

 原题: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依托生态优势发展绿色产业

    琼中:绿色家底释放生态红利




电脑版|手机版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主办单位:海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

网站管理:海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办公室

技术支持:海南信息岛技术服务中心

联系电话:0898-65342356 传真:0898-65306602

廉政举报电话:0898-65377126

琼ICP备05000041号

网站标识码 :4600000006

琼公网安备:46010802000301号